日前,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頭頸科和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研究人員共同發表論文,旨在探討誘導化療(DBF和TPF方案)在口腔癌序貫治療中的作用,觀察誘導化療後患者口腔功能的差異。研究指出誘導化療後腫瘤原發灶縮小,使患者獲得手術機會,縮小手術範圍,可使術後口腔功能與直接手術組功能相似。該文章發表在2012年06卷15期的《中華臨床醫師雜誌》上。
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口腔鱗癌中晚期病例,共47例(UICC分期Ⅲ~Ⅳ期)口腔鱗癌患者,其中男35例,女12例。中位年齡55歲(29~72歲)。試驗組病例用TPF方案或DBF方案誘導化療兩個療程,化療結束後2~3周行影像學檢查,根據影像學結果評價是否可行手術治療。對照組病例直接行手術治療,術後評估患者外觀、口腔功能、發音、社會功能等。
47例患者中15例患者誘導化療後行手術治療。32例患者直接行手術治療。兩組患者相比較,誘導化療組原發灶腫瘤平均值大小>直接手術組,兩組原發灶腫瘤大小有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口腔功能評估,外觀、口腔功能、發音、社會功能無明顯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