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冠狀病毒最有效的措施是什麼?

作者:佚名 來源:生物穀 日期:20-04-06

        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傳播迅速,但在不同國家傳播速度不同。迄今各國已執行了各種緊急反應和政策戰略,結果各不相同。

        最先受到疫情衝擊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在應對"非典"等以往流行病的基礎上取得了進步。其他國家正在學習這一點,但也采取了自己的戰略。

        可能沒有適用於每個人的最佳戰略,因為在不同的政治和衛生係統、社會規範或操作程序的國家,措施的效果會有所不同。關於什麼是最有效的,各專家和各國政府之間似乎也缺乏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有限的證據。然而,有一些新的研究給了我們一些提示。

        許多國家試圖防止這種疾病傳播到他們的國家的第一批措施之一是禁止在一個地區內外旅行。一項關於意大利限製的研究表明,三周後,他們在受影響地區的旅行減少了50%。

        一項模擬旅行限製如何影響傳播的全球分析顯示,武漢的旅行禁令將中國大陸不可避免的疫情進展推遲了3至5天。但是,旅行限製有效地減少了近80%的國際傳播,這表明,這種禁令在與其他幹預措施同時使用時可能是有效的。

        社會疏遠

        在阻斷病毒傳播方麵確實有效的一種策略是保持社交距離,通過限製公共集會和讓人們在必要時呆在家裏來盡量減少社交接觸。中國大陸和韓國新病例數量的放緩,以及中國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台灣相對較低的病例數量,都證明了這一點。

        歐洲國家已經從病毒在意大利的迅速傳播中吸取了慘痛的教訓,並在疫情的第一階段就采取了疏遠社會的措施。這包括英國,它已加大了最初推出的有限措施的力度。但是,關於是否應該鼓勵或加強社會疏遠,以及社會孤立是否應該適用於全體人口或麵臨最大風險的群體,仍存在爭議。

        這些選擇反映了兩種主要的方法:緩解和抑製。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科學家們在一份報告中模擬了這些模型,為英國政府的做法提供建議。緩解的目的是延遲感染的傳播,以避免醫療保健需求的巨大峰值可能壓垮衛生係統。

        這是英國最初的策略,包括鼓勵那些有症狀的人呆在家裏,隻測試和治療那些有中度或重度症狀的人。它隻可能在那些擁有非常健全的衛生係統、能夠應對輕度和嚴重病例激增的國家發揮作用。但帝國理工的報告顯示,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係(NHS)仍將被尋求緩解措施壓垮,而抑製措施將更好地減少COVID-19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數。

        抑製措施包括在較短的時間內阻止大流行的發展,使病例總數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它涉及到更廣泛的社會距離,甚至在那些與疾病風險低的人之間,禁止公共集會,並可能關閉學校和其他公共場所。這可以在自願的基礎上進行,也可以在強製禁閉的情況下進行,就像中國部分地區所做的那樣,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但除了對疾病傳播的影響之外,還有其他因素需要考慮。鑒於婦女占衛生人力的大多數,她們可能更容易受到感染。學校關閉可能會迫使衛生工作者和其他必要人員留在家裏照顧他們的孩子。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將沒有同樣的學習資源。

        禁閉可能引發或加劇心理健康問題。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人會因為遠離社交和心理治療而痛苦。老年住戶將被隔離。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將同其侵略者被限製在同一空間內。

        來自中國的證據表明,在這些措施被取消後(至少到目前為止),在短期內不出現大規模病例增加的情況下,因此抑製是可能的。最佳的封鎖時間應該是多長,抑製措施是否可能持續發揮作用,甚至保持更長時間,這些都有待觀察。

        在疾病傳播變化的引導下,有可能采取一種間歇性社會疏遠的綜合策略。這包括在短時間內放鬆限製並觀察其效果。如果病例數量反彈,就需要重新采取抑製措施。這可能有助於防止人們因受到這些限製而產生心理疲勞,從而開始忽視這些限製,盡管行為科學家認為,沒有證據表明存在這種問題。

        測試

        韓國在限製疫情擴散方麵取得的成功表明,最後一個關鍵因素是對疑似病例的檢測。來自意大利最初一批COVID-19的證據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廣泛的檢測和隔離患者可以顯著減少感染人數並阻止疾病的發展。

        如果不查明誰患有這種疾病並確保他們自我隔離,就很難打破感染鏈。世界衛生組織正在鼓勵廣泛的檢測,但許多科學家不同意,因為檢測每個人都是不必要的,可能會引起恐慌,並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如何向患者提供他們的結果。

        在某些國家,檢測包也很短缺,在有許多病例的國家,篩查能力也捉襟見肘。這不僅使阻止這種疾病的傳播變得困難,而且也意味著關於這些措施是否有效的準確證據更少。

關鍵字:冠狀病毒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