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學者: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應急能力

作者:方鵬騫 來源:健康智薈 日期:20-03-26

        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係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2020年2月14日,最高領導人主持召開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並指出,要持續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分級診療等製度建設。

        目前,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由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診所、門診部等組成。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43639個,床位數為158萬張,基層衛生技術人員268萬人。

        作為城鄉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網底,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揮著居民健康“守門人”的重要作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築牢我國醫療、疾控、婦幼保健體係的基礎,是切實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可及的重要保障。推行分級診療、醫聯體建設、公共衛生疫情防控等工作中都必須依靠“強基層”來落實。

        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取得一定進展。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有全科醫生31萬人,平均每萬人擁有2.2名全科醫生。全科醫生作為居民身邊的“健康衛士”,在重大疫情防控、公共衛生服務體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武漢市是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最為嚴重的疫區。為了加強疫情防控力量與效率,武漢市對新冠肺炎實行分級防控,各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全科醫生全都走上了防控一線,為抗擊新冠肺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是利用對社區居民情況熟悉的優勢,通過電話、微信、上門等方式開展無縫摸排工作,對居民進行健康監測與健康教育,普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二是引導發熱病人到定點醫院就醫;三是做好居民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工作,為行動不便的患者送藥上門;四是對康複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追蹤隨訪。

        基於本次新冠肺炎重大疫情,有必要對我國基層醫療衛生體係與運行機製存在短板進行反思剖析:

        一、機構定位與職責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的職能。這兩方麵工作對發揮“健康守門人”作用非常重要,不可偏廢。然而,我國在不同時期反複出現“重醫輕防”、“重防輕醫”傾向,不利於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防控和家庭醫生製度的實施。

        二、管理體製

        全國各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的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全額撥款),有的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差額撥款)。全額撥款的單位在分配製度上缺乏激勵性績效考核,人員工作積極性欠缺,差額撥款的單位,由於政府配套製度的具體實施方案還未落地,醫療收入、醫保支付下降,醫護人員的收入保障存在問題。

        三、運行機製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人才管理機製、醫聯體建設機製、醫保支付機製、藥品管理機製、信息化建設方麵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人才管理機製方麵,由於基層衛生機構人員招聘、職稱評審、薪酬製度等與基層衛生機構發展不相適應,導致人才隊伍不穩定,尤其是醫務人員流失較嚴重。以我國鄉鎮衛生院的衛生技術人才為例,2018年本科及以上學曆、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數占比分別隻有15%和15.6%。另外,基本藥物製度也存在缺陷,不利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

        四、應急能力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充分發揮在疫情防控中的網底作用,根據區域防控工作需求,配合社區居委會等相關部門做好聯防聯控工作。然而,長期以來,我國衛生資源配置呈現“倒三角”的模式,基層人力資源方麵缺乏預防專業人才,疾病的診療能力薄弱,缺乏規範的衛生應急培訓,基層衛生人員的防護設備匱乏,導致其難以開展有效的疫情防控工作。同時,基層衛生機構的環境布局難以滿足疫情防控的隔離要求。

        綜上所述,當麵對傳染病重大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部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識別能力欠缺、信息上報不及時、應急處理能力不足。這不利於傳染病的早期發現與預警,可能會因此錯失疫情防控的最佳窗口期。

        五、全科醫生能力

        在疫情暴發之後,政府采取了一係列防控措施,如封城、設置定點醫院集中收治、對密切接觸者集中隔離等,但由於基層全科醫生的識別、報告和初步治療的能力不足,加之公眾對基層醫療的信任不足,大量疑似感染人群往返反複就診於各大醫院,加劇了交叉感染。一旦基層全科服務缺位,民眾對政府防疫措施的知曉度、認可度、依從性不夠。

        針對此次新冠病毒肺炎重大疫情,就加強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係與應急響應能力提出如下建議:

        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醫療與公共衛生職能並重,充分發揮疫情防控“網底”作用。分級分類做好疾病初篩、初步診療和疫情信息登記上報,協助開展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多方共同協作。在社區、鄉鎮卡點開展慢病管理、送藥上門等延伸服務,承擔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嚴防嚴控責任。

        二、推動醫聯體建設,鼓勵核心單位的醫務人員下基層指導工作,提升基層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通過推進基層開展健康管理,預防與早期發現疫情。充分借助醫聯體牽頭醫院和疾控中心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指導作用,加強疫情防控和院感防護人員培訓,做到全員覆蓋、人人皆掌握,切實提高基層防範意識和防控能力。充分利用醫聯體內遠程視頻會診等開展醫療救治工作,做到對病例的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提高基層疫情預防與救治能力。

        三、建立“醫防融合”的綜合防治服務體係,促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得到及時高效響應。不僅要實現人員與工作的融合,也要實現信息係統的融合。要將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家庭醫生服務等信息有機結合,實現疫情數據的實時更新共享。

        由於公共衛生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主要職能之一,並且對疫情防控具有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建議將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一並納入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聯體的網絡,形成連續性的公共衛生與健康管理體係。建立區域內醫療體係、公共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的家庭醫生團隊一體化的、互聯互通的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管理平台,促使相關疫情發生發展的信息能夠迅速上傳、反饋。

        四、建立績效分配、定向培養、實施靈活的人事管理機製。實現按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核定,實行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管理的體製,建立專項資金用於引進和留住基層適宜人才。這樣,既可保障財政的穩定投入,維持機構基本運行,又賦予了機構更多自主權,如靈活的人事管理權、績效分配權和薪酬發放權。

        五、改革全科醫生激勵機製,增強團隊服務水平。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而言,全科醫生要提高事前的防範意識、事中的應對能力,及時向上級單位報告,防止疫情擴散。這需要在平時加強培訓和演練。

        六、 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防疫體係的各項保障措施。基層機構醫用物資短缺、醫務人員防護知識不足、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都嚴重影響整個社會防疫體係的功能實現。所以,一方麵,要把基層醫務人員的健康和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優先保障他們的防護設備和物資,讓疫情防控人員能在一線工作無後顧之憂。另一方麵,發揮醫聯體的合作機製,加強基層專科醫師、全科醫師、公共衛生醫師的公共衛生應急規範化培訓和心理疏導。

        七、加強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健康信息溝通。社區具有社會溝通的優勢,決定了它能夠在政府與民眾之間承擔紐帶的職能。一方麵,政府關於疫情防控的決策、相關健康知識由社區傳遞到基層,幫助民眾及時掌握有效信息,提高民眾的危機應對能力;另一方麵,社區又能夠把實際了解到的信息,特別是民眾的健康需求、防疫措施建議反饋給政府,幫助政府及時發現和解決醫療衛生問題。

        重大疫情引發一係列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政府作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體責任重大,但疫情的有效防控還需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參與。鄉鎮(村)、街道(社區)是我國社會的基本單元,在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防控與應急管理中處於基礎地位。因此,當前新冠肺炎態勢更加呼喚一個醫防融合、連續綜合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係。

關鍵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急能力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