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野生動物的貌似與疾病爆發密切相關,其與2002年的非典疫情、2013年的埃博拉疫情和如今的COVID-19爆發都有關聯。為了應對COVID-19的爆發,中國暫時禁止了許多野生動物的養殖,這一舉動也受到了國際社會很多人的讚揚。
但是,過去十年來我們在亞洲的工作卻截然不同,禁止合法的養蛇場或許會抑製疾病的發展;盡管蛇是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最早起的“嫌疑”,但是爬行動物從未與世界衛生組織羅列的十大傳染病聯係在一起,這十種流行病會對人類帶來極大的健康威脅。
蛇是不同的
原因之一很簡單,蛇是一種冷血動物,其與人類有著非常不同的生理性機能,而病毒會與其宿主共同進化出高度特化的關係,這通常具有種特異性;一個偶然的突變可能會讓病毒感染其另一個物種,但新舊宿主之間的差異越大,這種可能性就越小,與哺乳動物之間、甚至是鳥類和哺乳動物之間的傳播相比,病毒從冷血動物傳播到溫血動物身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亞洲部分地區,H5N1型病毒(比如禽流感和豬流感等)現在已經開始流行起來了,數百名養蛇的農民以來豬肉和家禽副產品等廢物蛋白作為蛇的私聊,而病毒的爆發通常會對傳統的畜牧業帶來嚴重破壞,而對養蛇業似乎從來沒有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爬行動物或許就是病毒性疾病的天然生物屏障,其能夠使得農民通過多樣化來建立金融彈性,降低與牲畜單一飼養相關的許多風險,當然,好處還不止於此。
為可持續性量身定做
商業養蛇在中國發展迅速,第一批實驗農場於2007年建立,截止到2019年,養蛇業開始大規模地生產高質量的蛋白質,有些蛇具有非常理想的農業特性,其能快速生長、早熟且能快速繁殖等,而且其認知相對簡單,並不像許多籠中鳥和哺乳動物那樣承受著複雜的行為壓力。
許多蛇都是半樹棲的,其會經常在樹上棲息,這就使得農場能夠最大化可用的空間,蛇確實需要高蛋白的食物,但由於其機體冷血代謝,因此其需求量較低,而且食物也能夠直接利於其生長,能量效率主要是通過利用太陽能來驅動機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以及通過強大的消化係統來分解,這意味著蛇所產生的生物廢物和溫室氣體較低,並且需要的淡水較少。
中國的養蛇場主要依靠兩種主要的飼料來源,即農業食物鏈中的蛋白質廢物,以及捕獲的齧齒動物等自然獵物等,這意味著其既能回收農業廢物,又能控製經濟上重要的齧齒類動物害蟲;蛇所擁有的冷血生理機能能使其在沒有食物和水的情況下存活相當長時間,這遠遠長於尺寸相當的溫血動物,這就使得農民能在相對豐裕的時間有效利用季節豐度,在饑荒時期有效減少投入。
因此,在麵對經濟波動和極端氣候變化時,養蛇業能提供一種彈性的生計模式,如果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擔憂扼殺了一個不太可能成為問題的行業,這或許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當然了,這也可能是一種有效的解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