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冠狀病毒的威脅突然變得更近了。過去幾天,韓國、伊朗和意大利的病例數量迅速增加。現在,這種病毒已正式成為一種流行病,它已被證明善於跨越國界,在100多個國家報告了確診病例。
麵對這場不斷升級的疫情,很難判斷我們應該有多擔心。冠狀病毒對我們個人有什麼威脅?這次暴發的更廣泛的社會風險是什麼?
個人風險
當麵對每一分鍾的冠狀病毒更新時,我們本能的擔心我們的人身安全。幸運的是,我們對這種新病毒的臨床症狀的了解正與日俱增。
根據全球十幾萬確診病例的數據,我們知道大約80%的人有輕微的疾病,14%的人有嚴重的疾病(如呼吸急促或血氧水平降低),5%的人病情危重(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和/或器官衰竭)。如果許多輕微的病例沒有被發現,那麼一旦塵埃落定,嚴重感染的比例可能會降低。
報告的導致死亡的疾病病例的比例稱為病死率(CFR)。在總感染人數仍不確定的情況下,估算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病死率具有挑戰性。按照目前的情況,我們的最佳估計值在0.3%到1%之間。這比2003年中國非典爆發時10%的病死率要低,但比典型流感季節不到0.1%的病死率高10倍。
然而,重要的是要記住,CFR不是一個固定值。它根據年齡、健康狀況和對重症患者提供的臨床護理水平而不同。在中國確診的病例中,50歲以下人群的病死率不到0.5%,而80歲以上人群的病死率接近15%。患有其他疾病的人,如心血管疾病(10.5%)、糖尿病(7.3%)和慢性呼吸道疾病(6.3%),死亡率也要高得多。
這一信息是明確的,減少高危人群暴露的風險是我們個人和社會應對冠狀病毒暴發的關鍵。或者直截了當地說,如果你覺得不舒服,就不要去拜訪年長的朋友或親戚。
許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例如,20歲以下病例占中國確診病例的不到3%,10歲以下兒童沒有死亡記錄。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消息,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關閉學校是否有助於減緩冠狀病毒的傳播。
早期的報告表明,與SARS和流感相比,COVID-19不會使孕婦麵臨更大的嚴重疾病風險。目前也沒有證據表明病毒通過子宮或母乳傳播給嬰兒。但是,隨著這種新疾病病例的增加,繼續監測這種病毒如何影響孕婦將是至關重要的。
社會風險
事實上,COVID-19的大多數病例是輕微的,這似乎與對疫情的驚人報道相矛盾。恐慌既無益處,也無必要,但我們也不能自滿。
隨著病毒在易感人群中傳播,感染人數迅速增加。最近來自意大利的報告表明,約10%的確診病例需要進入重症監護病房。隨著這一流行病在越來越多的國家爆發,COVID-19將對全球衛生係統造成巨大壓力。在北半球,這一激增發生的時候,醫院已經在爭分奪秒地應對冬季的需求。
因此,社會隔離措施(如自我隔離、關閉工作場所和取消公共活動)可能在流感大流行的演變中發揮重要作用。大流行可能無法阻止,但減緩它的速度是我們阻止它的最佳機會。
這種風險不僅僅是冠狀病毒。2014年西非爆發埃博拉疫情期間,由於衛生係統在不斷蔓延的疫情壓力下崩潰,瘧疾、艾滋病和其他幾種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急劇上升。COVID-19消耗的資源越多,我們整個衛生係統的連鎖反應就越大。
幸運的是,我們知道隔離和遏製對COVID-19是有效的。根據世衛組織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國實施的嚴厲措施"避免或至少推遲了國內數十萬例COVID-19病例的發生"。本周在意大利各地采取的措施很可能在控製疫情方麵產生類似的效果。
目前還不確定的是,如果不采取全麵禁閉措施,是否能將病毒控製在一定範圍內。許多國家正在促進早期的自我隔離、經常洗手和自願的社會疏遠,避免采取更嚴厲的措施。但如果病例數量繼續上升,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可能需要采取更嚴厲的措施。
個人行為問題
在冠狀病毒爆發期間,我們大多數人都將保持健康,因此我們必須消除恐慌的本能。但我們都有社會責任幫助控製這一流行病。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知道如何識別出COVID-19的症狀,及時了解當地的指導方針,知道如果我們表現出症狀該怎麼做,並采取嚴格的社交疏離措施。每一個減緩病毒傳播的行動都能起到作用。
保護我們社區中的弱勢群體現在應該成為我們所有人的當務之急。在社會疏遠的時刻,我們的社會良知將決定這一公共衛生緊急情況的後果。
參考資料:
Coronavirus: Who is at risk and how do we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