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態環境部公布消息,從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理醫療廢物14.2萬噸。其中,全國涉疫醫療廢物做到了當天全部收集轉運、當天處置。
據悉,在疫情發生前,全國醫療廢物處置總能力是4902.8噸/天,目前提高到6022噸/天。其中武漢市在醫療廢物方麵的處置能力從最初的50噸/天,增加到目前的263.8噸/天。
“涉疫”醫療廢物“日產日清”的背後,是全國醫廢處理產業的一場加速補位戰。
疫情爆發,醫廢激增成難題
醫療廢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在《國家危險廢物名錄 》裏麵屬於頭號危險廢物。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除一線醫務人員使用過的針劑、口罩等醫療廢物外,涉疫地區所有廢棄口罩也需按照醫療廢物標準處理,麵對每日海量俱增醫療廢物,為杜絕二次感染,如何妥善處理這些頭號危險廢物成為保障抗疫工作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然而,由於短時間全國尤其是武漢市醫廢陡增,整個產業麵臨著極大的挑戰。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此前公布的《武漢市2018年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信息公告》顯示,2018年武漢市醫療廢棄物產生量為1.73萬噸,由武漢市唯一一家具備處理醫療廢物資質的企業——漢氏環保進行處理,其規模為1.8萬噸/年,相當於每天49噸左右。顯然,武漢原有的醫療廢物處理能力並不足以應對疫情下所產生的巨量的醫療廢物。疫情爆發後,武漢市此前一度出現醫療廢物積存現象,最多時暫存庫中暫存約190噸。
除武漢外,據生態環境部消息,全國一時間出現22個城市醫療廢物處理超負荷運行,還有28個城市滿負荷運行或者接近滿負荷。
醫廢處理產能迅速調動
重壓之下,整個醫廢處理產能在短時間內被調動起來。
前文提到武漢市唯一一家具備處理醫療廢物資質的企業的“漢氏環保”,在疫情期間,基本處於滿負荷運行狀態。
其它公司也在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等多方協調下,前來支援或立即開展醫療廢物處置轉型和工藝改進,不斷提升醫廢處置能力,加入到這場醫廢處理戰中。
“高能環境”旗下8個分子公司全部加入戰鬥,承擔起火神山醫院的醫廢處置和廢水處理運營。“雲峰環保”26天時間為武漢市處置醫廢近200噸,還因日處理400桶醫療廢物登上微博熱搜。“薪火傳環保”利用自身研發技術做到了全程無煙霧、無異味、無汙水排放,一天處理掉雷神山醫院6噸醫療垃圾……
在武漢醫廢“保衛戰”轟轟烈烈拉開的同時,全國攻堅戰也紛紛拉開。
“東江環保”在江浙兩省所屬危廢處置基地的醫療廢物處理量由日常的19噸/天增加到了26噸/天;“啟迪環境”全線拉開在湖北、內蒙古和廣西等地危險廢物處置項目,處理能力為20噸/日。“瀚藍環境”在廣東、江西、山東、湖北等13個省份43個城市,迅速成立應急指揮小組,組織防範措施,加強作業規範,全力投入抗“疫”狙擊戰……
除此以外,具備高溫處理醫療廢物能力的水泥企業也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迅速跨界啟動“補位”模式。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華新水泥集團、海螺集團和北京金隅集團的7家水泥企業投入到水泥窯協同處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廢物工作中。其中,總部位於湖北華新水泥,已累計處置超過100噸醫療廢棄物。此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尚有已建成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危廢生產線110條,可以作為地方處置醫療廢物可靠後備力量。
各方合力下,全國各地的醫廢處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日產日清得以實現。
從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理醫療廢物14.2萬噸。截至3月2日,武漢市前期積存的192噸醫療廢物已全部清運處置完畢。
如今,武漢市在醫療廢物方麵的處置能力從最初的50噸/天,增加到了263.8噸/天。全國醫療廢物處置總能力也從疫情爆發前的4902.8噸/天提高到6022噸/天。
醫廢處理市場空間快速釋放
據估計,本次疫情會大大推動醫療廢物處理產業鏈向前發展。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潛在醫廢處置率僅為35%,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醫廢處置率,醫廢處置市場尚存較大提升空間。
2019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用過的注射器、血包,碾碎變成了蔬菜網袋、兒童玩具。政府和國家高度重視醫療廢物處理,並於2019年11月發布《醫療廢物處理處置汙染控製標準》(征求意見稿),進一步規範醫廢處置行為。在此次疫情的推動下,隨著相關政策的落地實施及監管的趨嚴,我國醫廢處理市場空間有望快速釋放,相關醫療廢物處理公司望迎來機遇,處理短板也將加速補齊。
根據預測,相比2019年的58.1億元市場規模,2020年醫療廢物處理市場規模增長率升至15%,預計到2022年年末將逼近85億元。相應的設備產能2020年預計增長率可達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