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11日,中國境外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數突破3萬,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影響,歐美成為疫情的主戰場,意大利累計確診人數破萬。
麵對愈演愈烈的疫情,世界衛生組織今日宣布:新冠疫情已經具有大流行特征。不久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曾向世界發出警醒:COVID-19大流行的威脅已變得非常真實,這可能是曆史上第一次可以控製的大流行病,政府、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做出的決定能夠影響這一流行病的發展軌跡。
當地時間3月9日,《柳葉刀》發布的一篇評論文章在揭示影響COVID-19大流行的因素的同時,列出了中國以外國家可采取的一些緩解措施。文中還強調,個人的反應與政府的行動同樣重要。
意大利走上“硬核”防疫路
COVID-19在中國的發展過程表明,檢疫、社會隔離和感染人群的隔離能夠有效遏製這種流行病。不過,中國經驗在國外是否適用卻引發了巨大的爭議。3月6日,《Science》發布的一篇深度報道提到,中國能夠有效控製新冠病毒(SARS-CoV-2)的主要原因在於其政治體製可以使公眾遵守極端措施,同時中國快速完成勞動密集型大型項目的非凡能力也讓疫情更快得到控製。
盡管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防疫措施難以在西方國家推行,但是鑒於國內疫情發展的迅猛勢態,意大利正在嚐試采取一些相同的措施控製疫情。自3月10日起,意大利在全國範圍實施“封城”措施。按照禁令,除非有可證明的工作、健康和緊急需求等特殊原因,全國範圍內的民眾,不得擅自離開所在地。這是迄今為止歐洲各國中最嚴厲的防疫措施,目前意大利所有體育賽事、公眾聚會都已暫停,學校停課截止時間也從原來的3月15日延至4月3日。
不僅僅是封城,意大利的一些城鎮為了提高居民的防疫意識,也開始使用喇叭宣傳防疫知識。在萊切省利紮內洛鎮和那不勒斯,載有高音喇叭的市政警車以及民防汽車正在區域內行駛,敦促居民呆在室內,減少非必要的外出。
這些措施將在意大利產生怎樣的效果,目前還無法預知。因為,關於這次的疫情,還存在著一些不確定因素。
關於COVID-19的未知與防疫困境
流行病最初的傳播速度、倍增時間以及流行持續時間取決於一些因素,比如從感染病毒到傳播病毒的間隔時長、傳染的平均時間等。但現在的問題是,關於COVID-19,我們的了解還不夠。
在病死率(CFR)方麵,此前估算的數值是0.3–1%,但如今意大利地區的病死率已經超過了4%。由於感染人數未知,具體的CFR數值無法估算。另外,關於感染的患者是否在發病前就具有傳染性、無症狀傳播者是否大量存在、COVID-19感染期的持續時間有多長等問題也還沒有得到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各個國家及地區的防疫決策麵臨尷尬境地。
《柳葉刀》這篇評論文章指出,期待疫苗幫助遏製疫情顯然不切實際。盡管生物技術公司正在搶抓時間研發疫苗,但關鍵問題是,在哪裏進行3期試驗以及誰能夠大規模生產疫苗。隨著中國COVID-19發病率的迅速下降,新冠疫苗的研發可能會麵臨與2003年SARS疫苗研發同樣的困境——因找不到病人參與實驗導致“無疾而終”。即使疫苗成功問世,大規模生產也需要1年到18個月的時間。
因此,對於疫情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而言,目前可供選擇的緩解措施僅有自願加強製隔離、停止大規模聚會、關閉已經確定感染的教育機構或工作場所以及在家庭、城鎮開始實施封鎖。
個人的行為或成抑製疫情的關鍵
無論哪一種措施,都需要民眾的配合。《柳葉刀》最新評論文章指出,在西方民主國家,個人行動而不是政府行動可能是防控疫情的關鍵,早期的自我隔離以及安全的社交距離至關重要。
不僅僅是中國大陸,曾受過SARS影響的新加坡和香港,在COVID-19疫情剛剛出現時也發現過病例,但是在政府采取的防疫措施以及民眾的配合下,疫情得到了有效的管理。與之相比,歐美一些國家的民眾目前對待疫情的態度不容樂觀,比如在已經出現了大量的感染者的意大利,幾天前一些民眾仍然認為,這次的病毒和流感差不多,並且不打算采取任何防疫措施。
民眾防疫意識的缺乏讓COVID-19的發現和控製變得更加困難。這意味著即使一些人已經感染了疾病,但可能由於不清楚情況而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結果將是造成更多的患者數量並加劇當地醫療衛生係統的壓力。據悉,目前意大利的醫療衛生係統正在承受巨大的壓力,ICU床位已經接近極限,醫生們現在需參照戰時分診的原則,被迫根據病人的生存機會來選擇治療對象。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5日發表的一次講話中稱:“這場病毒的致命程度不僅取決於病毒本身,也取決於我們如何應對它。”目前,各國政府正麵臨著艱難的決策,民眾個人所采取的防疫措施,與政府的行動一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