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基層怎麼才能做到早發現?

作者:基層醫改思考者徐毓才 來源:基層醫改思考者徐毓才 日期:20-02-13

係統做好疫情監測、排查、預警、患者收治等工作,全麵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是疫情防控重要環節。那麼,基層疫情防控一線人,怎麼才能做到早發現呢?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係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開會議,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總書記反複強調“科學防治”,為我們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鬥爭提供了重要指導。

疫情防控必須堅持科學精神,密切跟蹤疫情形勢的變化,不斷完善防控工作流程,係統做好疫情監測、排查、預警、患者收治等工作,全麵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

那麼,基層疫情防控一線人,怎麼才能做到早發現呢?

1

理清發現路徑:兩條

2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國衛辦疾控函〔2020〕109號,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對病例發現的安排是:

▍ ①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監測和日常診療過程中,應當提高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的診斷和報告意識,對於不明原因發熱或咳嗽、氣促等症狀的病例,應當注意詢問:

發病前14 天內

有無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是否曾接觸過以上地區或社區的發熱 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

有無聚集性發病

或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接觸史。

▍②基層相關組織將近 14 天內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並且出現呼吸道症狀、發熱、 畏寒、乏力、腹瀉、結膜充血等症狀者,作為重點風險人群篩查, 由專業機構采樣檢測。

這實際上指出,病例發現有兩條途徑。

一條是“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監測和日常診療過程中”,另一條是“基層相關組織將近 14 天內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的人作為重點監測對象,一旦出現呼吸道症狀、發熱、 畏寒、乏力、腹瀉、結膜充血等症狀者,作為重點風險人群篩查, 由專業機構采樣檢測。

這就告訴我們誰是發現病例的責任人,誰是重點監測的對象,怎麼發現病例等重要核心問題。

2

提高發現能力:學習

在病例發現過程中,臨床症狀方麵並不複雜,《方案》的表述是“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將“和/或”搞清並弄懂就行了,“和/或”本來的意思是二者均有或隻有其中一個都視同具有了臨床症狀,因此在預檢分診點(處)進行分診時,不能僅僅隻是體溫測量,還需要進行呼吸道(幹咳、咽痛、氣促等)甚至消化道症狀(腹瀉)或乏力等的詢問。

更重要的是要會問清核實是否有流行病學史。

《方案》對於這方麵的表述有四點,隻要通過詢問具備任意一點就夠了。

▍一是發病前 14 天內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強調的是“旅行” 和“居住”。

武漢很清楚,就是武漢市;周邊地區按地理位置,包括仙桃、鄂州、鹹寧、孝感、天門等,從當前疫情情況看,起碼還應該包括黃岡、荊州、襄陽、隨州、黃石、宜昌、十堰、天門、恩施州、潛江等湖北全境。

比較難把握的就是“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首先要弄清什麼是社區?“社”是指相互有聯係、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區”是指一定的地域範圍。所以,“社區”可以說是相互有聯係、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區域。

現今我們所說的社區,絕大部分是由城鎮的居民委員會改名而來,少部分由並入城鎮的村委會改名而來。這裏的社區應該也是這個意思。那麼全國的社區多了,又怎麼知道哪些是“有病例報告社區”呢?最近,一些信息數據公司給我們製作了一個“疫情地圖”,可以查詢密切接觸者和社區發病情況。

這實際上就是最近網上流傳很廣泛的按疫情傳播管控將人分四類中的“A”。

▍二是發病前 14 天內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 陽性者)有接觸史,強調的是“接觸”。這裏講的“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接觸史”明確指示“核酸檢測陽性者”,實際上就是指與“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既包括發病了的“患者”,又包括感染了但沒有臨床症狀的“無症狀感染者”,因為“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實際上本病的傳染源就是這兩部分人。

那麼作為醫務人員又怎麼才能知道誰接觸了“無症狀感染者”呢?《方案》告訴我們,無症狀感染者主要是通過聚集性疫情調查和傳染源追蹤調查發現的。因此,大家不用擔心,這些人由於通常是以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出現的,我可以與當地疾病預防控製部門 共享“密切接觸者”信息。

▍三是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來自有病例報告社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這類人實際上就是與A中出現了“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有過密切接觸的人。

▍四是聚集性發病。《方案》對聚集性疫情的定義,是指14 天內在小範圍(如一個家庭、一個工地、 一個單位等)發現2 例及以上的確診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且存在因密切接觸導致的人際傳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的可能性。

3

掌握疑似病例的判定標準:精準

從一版到三版、四版,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隨著病例數的增多,診療、防控經驗的積累,方案的可操作性也越來越強。直到今天,最新的防控四版方案與診療五版方案對病例的判定也逐步走向統一。

對於病例的判定都分湖北以外省份和湖北。 對於湖北以外省份疑似病例的判定都要求結合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綜合分析,流行病學史包括四項;臨床表現包括三項。判定依據是:有流行病學史中的任何一條,且符合臨床表現中任意2條。無明確流行病學史的,符合臨床表現中的 3條。

而湖北省由於專門增加了“臨床診斷病例”,判定標準是“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征者”。,所以對於疑似病例就規定為“有流行病學史中的任何一條或無流行病學史,且同時符合臨床表現中2 條”,這裏的兩條就是除外肺炎影像學特征,具有“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

作為基層醫療機構在實施預檢分診時一定要吃透這些標準,嚴格對照病例的定義,睜大自己的眼睛,盡可能在接觸患者的第一時間挑出可疑病人,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特別是早發現。

關鍵字:疫情防控,基層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