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發展,科研成果的發表模式也在與時俱進。從傳統的經過同行評審後修回再發表,到現今可以略過同行評審在某些平台上快速曝光自己的成果,多種模式也引發了人們對其給學界和業界所帶來影響的思考。而最近的契機,就來自於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那些迅速發表的科研成果。
觀點1:預先發表帶來劣質文章
麵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爆發,民眾在擔憂的同時也在春節休假期間努力配合國家和相關政策的呼籲,放棄聚會減少出行。從這周一開始,部分企業和單位陸續開始上班,盡管各單位都嚴格防控(詳情可參考2月4號微博的熱搜#食堂吃出了考試的感覺#觀摩大型“考試”現場),還是引發人們擔心疫情會不會隨著人流量增加而變得嚴重。
前幾天,一篇發表在bioRxiv上的研究論文更是為吃瓜群眾提供了一個大“瓜”,它提及新型冠狀病毒有人為製造的可能,引發了大家的廣泛討論。莫不是非常時期頻頻出現的陰謀論被科學印證了?
事件主角是bioRxiv在1月31日發表的文章:“Uncanny similarity of unique inserts in the 2019-nCoV spike protein to HIV-1 gp120 and Gag(2019冠狀病毒s糖蛋白上的獨特插入與人類免疫缺陷(艾滋病)病毒gp120及Gag蛋白的驚人相似性)”[1],來自印度新德裏的一個研究所。bioRxiv是一個預印文本(preprint)服務器,科學工作者可以在上麵預先在線發表未經審查的文章。
該論文以“驚人”開頭足以吸引眼球。其次,它聲稱找到了新冠病毒4個插入突變形成的氨基酸殘基與艾滋病病毒關鍵結構蛋白氨基酸殘基之間的相似性,並且,三維結構模擬顯示其突變組成了受體結合位點,提示其與病毒感染關係密切。
(釋義:氨基酸殘基:多肽中的氨基酸單位,組成多肽的氨基酸在相互結合時,由於其部分基團參與了肽鍵的形成而失去一分子水,因此是指肽鍵鏈接的氨基酸失水部分。)
再者,它在摘要中直接寫明這種相似性“不太像是偶然的”,這讓大多數關心疫情、隻是在眾多推送中抽空賞眼讀個摘要的讀者們戰戰兢兢(包括筆者,以至於由於下麵提到的原因至今沒能一覽該文全貌),這不是暗戳戳地說新冠病毒有可能是人工合成的嗎。如果這篇論文是對的,那麼它將是至關重要的警示性文章。
原文鏈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1.30.927871v1
然而,反轉來得非常迅速,這篇論文線上發表第三天就被作者正式撤回了,理由是他們需要根據學界的反饋修改實驗方法及對結果的解釋。話不多說,來看看學者們對此的評論:
Michael Shiloh是一個傳染病和免疫方麵的臨床科學家,他在Twitter(推特)上對這篇文章進行了比較有力的駁斥。他認為由短序列相似來推出病毒可能為人為合成是不科學的:首先,研究所用的序列比對工具BlastP是不合適的,它對非常短的AA序列來說沒有意義;其次,新冠病毒最大的相似性在於與其他冠狀病毒和一般病毒序列的相似性;再者,新序列的出現確實應引起注意,但從邏輯上來講,新病毒的形成必須有一些新序列,否則它隻是已知病毒的突變體,例如SARS。
來自斯坦福的助理教授Silvana Konermann也根據自己對文章結果的檢查,對Michael Shiloh表示支持,她發現這種相似性是虛假的。在該文鑒定的新冠病毒和SARS之間的4個插入物中,有2個是在蝙蝠冠狀病毒中發現的。剩下的兩個中,隻有一個與HIV最相似,而且由於太短(6 AA),以至於相似度這個結論的得出不會高於隨機概率。
生物技術和製藥新聞報道網頁STAT在2 月3號對此發表了報道--Quick retraction of a faulty coronavirus paper was a good moment for science (迅速撤回一篇有缺陷的新型冠狀病毒文章對科學界來說是件好事)[2],對撤回一事進行了思考和評論。
報道提到,眾多科學研究者紛紛抱怨在預印本平台上出現像這樣劣質的未經過同行評議的文章,他們覺得這恰恰反映了傳統的科學出版模式在排除“垃圾”科學工作方麵的優越性。如若事先經過評審,像這樣明顯有問題的文章就能避免出現,也就避免了在非常時期引起恐慌。
觀點2:預先發表及時排除劣質文章
對於觀點1,STAT的報道認為這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完全。傳統出版模式雖然有同行評議護航,但仍經不住被偽科學成果、糟糕的數據和其他缺點所影響。因為文章一旦發表,即使它是一個糟糕或者錯誤的研究,也需要好幾個月甚至幾年去撤回。這樣的影響可能是長期而廣泛的,相關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在頂級同行評審刊物《The Lancet》(柳葉刀)上,曾發表過引發疫苗與自閉症關聯的恐慌的一篇欺騙性論文。柳葉刀撤稿花了12年,然而幾乎每年都有文章提及疫苗和自閉症。另一份雜誌《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公共衛生前沿),則花了五年時間撤回了一篇聲稱HIV病毒不會導致艾滋病的論文。
相反,這次科學界對於bioRxiv上這篇文章的反應則非常迅速。在bioRvix平台和Twitter上,類似觀點1中提到的評論有很多,概括來說大家的指責集中在實驗的倉促、分析的錯誤和結果的偶然性上。bioRvix在文章在線發布第二天早上即對關於新冠病毒的所有文章發出特別警示,該論文的作者也在1號晚些時候表示他們正在撤回文章。2月2日,該論文被正式撤回。
有意思的是,同樣在Twitter上,在Michael Shiloh的評論區裏出現了自稱bioRvix共同創辦人John Inglis的反駁:“預印本平台可以是好的:大眾對這個報告的反應顯而易見。如果(後麵)論文提交給同行評審,至少一些期刊會將這些公眾評論納入考慮範圍(而拒絕)”。
也有其他網友評論說,這篇論文被推特上的大眾科學共識所拒絕的速度,比在同行評審中要快得多以及具有公開性。我們在閱讀預印本時,其實也是暗中在審閱它們。更理性的觀點是:“我討厭它(預印本平台)在這種情況下是正確的,對點擊率和眼球的不懈追求不僅沒有幫助,還可能有害。預印本平台(尤其是在有新聞價值的領域)需要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傳統雜誌在這個問題上觀點不一。在麵對新冠肺炎的爆發時,醫學頂刊之一《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布了針對此次2019-nCoV爆發的政策,鼓勵作者們在預印服務器上提交自己的研究工作[3]。
學術出版協會主席Angela Cochran則在推特上說:“本周早些時候,人們為在預印本服務器上出現了冠狀病毒論文而高興。現在的提醒是,不要用它們來指導臨床工作,因為它們還沒有被審查。期刊正在審閱關於冠狀病毒的論文,並將迅速發表”。
另一位出版業資深人士Kent Anderson也讚同期刊在冠狀病毒競賽中勝出。而STAT的報道[2]對此表示,出版業人士總是急於辯駁快速的同行評審即使在需要大量修改的情況下也不代表其草率。
結語:爭議與平衡
由新型肺炎引起的對論文發表平台的討論,辯論點主要集中在發表速度、準確性、以及利益糾葛上。它讓我們意識到具有長期特性的科學研究和成果發表,與短時爆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之間的矛盾。如何讓科學快速支持現實需要,又如何避免落入嘩眾取寵與劣質研究的陷阱。這讓人想到最近的“雙黃連”事件,同樣是第一時間被眾多專業研究者指出實驗的缺陷以及結果的不可信,從而得以辟謠。
預印本平台的出現,某程度上解決了科學研究報道時效性的問題,尤其在應對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上。它讓每個讀者都成為了評審人。但同時,它也為想搞大新聞但並沒有腳踏實地做研究的人提供了溫床。普通讀者很難分清辨明,這時,專業人士的閱讀和評論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因此也有人說,預印本平台應該隻開放給專業人士閱讀。另一方麵,傳統的同行評審確實進程較慢,盡管在應對此次疫情時已經表現出了很驚人的速度。如何在兩者中尋找平衡點,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眾說紛紜,你的想法又是如何?或者對涉及“陰謀論”的文章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下方留言~對此筆者的啟示是保持正義感,不要一心想搞大新聞,冷靜吃瓜。不人雲亦雲,也及時貢獻自己的專業意見。此前提下,廣泛討論還是多多益善的。順便提一句,STAT似乎和bioRvix有聯係,閱讀下方的參考文獻原文時也請保持警惕哦。
參考文獻:
[1]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1.30.927871v1
[2]https://www.statnews.com/2020/02/03/retraction-faulty-coronavirus-paper-good-moment-for-science/
[3]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e20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