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1904
乳腺植入相關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BI-ALCL)的癌變發生機製仍不明確。為了解析其發病機製,研究人員對來源於54位BI-ALCL患者的34例BI-ALCLs(15例腫瘤,19例原位亞型)樣本進行基因組圖譜進行分析。
通過全外顯子測序(22對腫瘤-胚係DNA)和(或)深度靶向測序(24例)發現在74%的病例的表觀修飾區存在複發性突變,包括KMT2C(26%)、KMT2D(9%)、CHD2(15%)和CREBBP(15%)。KMT2D和KMT2C突變與免疫組化H3K4單甲基化和三甲基化缺失相關。20例病例(59%)至少攜帶JAK/STAT信號通路上的一個基因突變,包括STAT3(38%)、JAK1(18%)、STAT5B(3%)和負性調控子樣SOCS3(6%)、SOCS1(3%)和PTPN1(3%)。這些突變在腫瘤樣本中比在原位樣本中更常見(p=0.038)。所有BI-ALCLs均表達pSTAT3,無論JAK/STAT信號通路的基因的突變狀態如何。此外,研究人員還檢測到了參與淋巴發育的EOMES基因突變(12%)、PI3K-AKT/mTOR突變(6%)和TP53功能喪失性突變(12%)。拷貝數變異(CNA)分析,在染色體2、9p、12q和21上檢測到拷貝數擴增,在染色體4q、8p、15、16和20上檢測到拷貝數缺失。CNA區域涵蓋JAK/STAT信號通路上的基因和表觀遺傳調控區。
【2】NPM1/FLT3-ITD分型對AML患者預後的預測意義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2697
攜帶FLT3內部串聯重複(ITD)的AML患者預後較差,特別是伴有高(≥0.5)突變/野生型等位基因比率(AR)的AML患者。2017年歐洲白血病(ELN)建議,根據ITD-AR和NPM1突變狀態,定義了四種不同的FLT3-ITD基因型。
近日的回顧性的探索研究中,研究人員根據2017年ELN風險組分類的患者中評估NPM1/FLT3-ITD基因型的預後及預測意義。四種NPM1/FLT3-ITD基因型具有顯著不同的臨床和並發遺傳特征。該試驗中549位FLT3-ITD AML患者中有318位可進行完整的ELN風險分類。
影響1-2個誘導周期後的反應的重要因素是ELN風險分組和白細胞(WBC)計數;是否采用米哚妥林治療沒有影響。ELN風險分組之間的總體存活率(OS)明顯不同;低、中、高風險組的預計5年OS概率分別是0.63、0.43和0.33。采用首次完全緩解的異基因造血細胞移植(HCT)作為時間因變量的多變量Cox OS模型顯示,米哚妥林、異基因HCT、ELN低風險組和低WBC計數是顯著的有利因素。在該模型中,米哚妥林對各ELN風險組具有一致的有益作用。
【3】MPN患者動脈血栓栓塞提示繼發癌症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2614
費城染色體陰性的骨髓增殖性腫瘤(MPN)患者容易繼發癌症,但其相關因素尚未明確。
研究人員招募了647位癌症患者、127位非黑色素瘤皮膚癌患者、62位MPN合並血液繼發癌症患者、32位MPN合並黑色素瘤患者。此外,還納入1234位無癌症病史的性別、年齡匹配的MPN患者。在MPN類型、驅動突變暴露和心血管危險因素等方麵,病例組與對照組相當。病例組和對照組在確診MPN之前的血栓發生率相近(19.8% vs 21.2%)。在確診MPN後、繼發癌症前,病例組的血栓事件多於對照組(11.6% vs 8.1%),主要是動脈血栓栓塞的比例增加(6.2% vs 3.7%)。經多個混雜因素校正後,動脈血栓栓塞與癌症風險仍獨立相關,提示確診MPN後,患者如發生動脈血栓栓塞事件,則需進行密切的臨床監測,以早期發現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