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地鐵公交戴耳機最毀聽力
“年紀輕輕就耳背”這不是一句玩笑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公布的數據,目前全世界已有4.32億成人和3400萬兒童的聽力受損。12~35歲的年輕人中,約50%(相當於11億)常暴露於娛樂噪聲環境中,麵臨聽力受損的風險。
導致聽力受損的原因有很多,如遺傳因素、分娩因素、傳染病、耳部感染、服用耳毒性藥物、暴露於過量噪聲和衰老等。其中,娛樂性噪聲導致的聽力受損是可防可控的,應該引起足夠的關注。現在很多年輕人通勤時,在公交地鐵等嘈雜的環境中戴耳機聽歌、玩遊戲、看劇,日積月累,這一舉動相當於自殘,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傷。
所謂聽力損傷,就是耳朵在過長的時間內承受了過大的聲音,進而導致聽力下降。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其中與聽力最密切相關的是鼓膜、聽小骨以及耳蝸。聲音經過外耳道到達鼓膜引起振動,通過聽小骨傳遞到充滿液體的耳蝸內。耳蝸中的毛細胞會將振動轉化為電信號,神經纖維將其傳導至大腦內產生聽覺。一般來說,當聲音持續高於85分貝,就會造成聽覺疲勞。地鐵、公交車等較為嘈雜的環境中,聲音約為80分貝,人們戴耳機時為了能聽清所放音樂,自然而然會將音量調到比所處環境噪音更高,並且對高音量的刺激渾然不覺。高音不斷衝擊震蕩耳蝸中的液體,內耳毛細胞會因受到過度刺激而死亡,久而久之,聽力就會受到損傷。
使用耳機的正確方式
在環境嘈雜的時候,要聽清耳機裏的聲音,需要在環境音的基礎上增加6分貝。所以,如果在地鐵公交上聽歌,很多人會不由自主調高音量蓋過他所處的環境噪音,此時耳機裏的分貝等級起碼在86分貝以上。這時候你覺得剛剛好,但其實已經不行了!那麼,怎樣正確戴耳機呢?
1 、減少耳機使用時間,嚴格遵循“60-60”原則
所謂“60-60”原則是指一種國際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機時,音量一般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能調至更低最好;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則不宜超過60分鍾。成人每天戴耳機不要超過3~4小時,未成年人不超過2小時,並且每次佩戴耳機30~40分鍾後,就要讓耳朵得到充分的休息。
2、千萬別戴著耳機睡覺
睡覺過程中姿勢難以掌控,在造成噪聲傷害的同時也容易壓迫耳機,給脆弱的耳朵帶來物理傷害。
3、不要在嘈雜的環境中聽音樂
當你發現在嘈雜環境中音量調大到60%的時候還聽不清,那就該摘下耳機了,再接著聽隻會損傷耳朵。
4、使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
盡量用耳罩式耳機;盡量在安靜的環境下使用耳機;盡量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因為主動降噪耳機可以減少聽音樂時的噪音影響,從另一方麵幫助我們降低耳機音量。
10道題自測聽力損失
大部分聽力損失的發生是緩慢的、漸進的,因此聽損早期當事人不易察覺到,通常是周圍人發現的。為此,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國家耳聾和其他溝通障礙研究所列出了“察覺聽力損失的10道是非題”,隻要有超過3道題的答案為“是”,就該到醫院做進一步診斷。
1.打電話時是否會覺得聽不清楚?
2.若兩人以上同時在講話,是否會因聽不清楚導致溝通困難?
3.是否有人抱怨你的電視音量過大?
4.與他人溝通時,是否會覺得理解困難?
5.當周圍環境有噪音時,是否覺得聽得很吃力?
6.是否常常需要請他人“再說一遍”?
7.是否覺得他人講話都很含糊或聽起來很不清晰?
8.是否常常誤解別人說的話,且回應他人時,常常文不對題或答非所問?
9.在聽女性或兒童說話時,是否常常覺得困難?
10.是否有人抱怨你誤解他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