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教授談角膜塑形鏡臨床研究的設計與解讀要點

作者:佚名 來源:國際眼科時訊 日期:20-01-16

        隨著近視防控工作的推進,角膜塑形鏡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我國青少年近視防控中,由此也產生了大量針對於角膜塑形鏡近視防控效果的研究報道。然而對其近視防控效果的看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臨床醫生在參考借鑒的同時,難免產生諸多疑問。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視光學院的劉悅教授,為我們係統回顧了針對角膜塑形性控製近視效果的研究報道,對現有研究進行了分析解讀和進一步探討,帶領大家撥雲見日、探尋真相,對角膜塑形鏡的近視控製效果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同時,也指導廣大臨床醫師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加嚴謹、完善地進行研究設計。

        研究數量眾多,缺陷再所難免

        關於角膜塑形鏡近視控製效果的研究數量眾多,但是最終並未能形成一致的共識意見,原因為何?劉悅教授指出,雖然研究數量多,但這些研究當中,往往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在所有利用塑形鏡控製近視的研究當中,所取得的療效並不完全一致;

        2.缺乏係統研究對塑形鏡控製近視和低濃度阿托品控製近視、多焦軟鏡控製近視、及特殊設計框架鏡的控製近視等控製手段所報道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3.對近視控製效果缺少明確的評價指標:尚未明確使用屈光度的差異還是眼軸增長的差異作為療效衡量指標;

        4.現有研究眾說紛紜,難以為臨床醫生提供明確的指導,對醫患之間溝通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評價指標的選擇:利弊取舍

        角膜塑形鏡研究的受試者主要是兒童和青少年,需要相當長時間的隨訪才能獲得有效的屈光狀態變化,表現出統計學或臨床上的顯著差異,具有耗時長,費用昂貴的缺點。劉悅教授對研究常見問題進行逐一解讀,指出了在現有研究當中評價指標選擇的矛盾。

        如果以屈光度相對變化作為主要指標,隨之而來的是這幾個問題:屈光度的變化和眼軸的改變不存在線性相關,屈光度數變化與眼軸變化作為指標的療效評估間缺乏一致性;屈光度的改變不能作為患者發生眼底改變的直接風險預測;塑形鏡作為控製近視的主要手段,受試者在臨床試驗結束之後繼續配戴,缺少自然狀態的屈光度記錄。

        眼軸的變化與眼軸基礎長度與變化量本身的個體差異非常大。將眼軸長度絕對/相對變化作為近視控製效果主要指標,同樣存在以下缺陷:眼軸的變化是非線性的,在不同的基礎眼軸之上,相同的眼軸長度變化所引起的光學改變量不同;對不同年齡的患者,同樣眼軸改變所產生的的光學影響不同,對眼底產生的影響也不一樣,眼底產生並發症的風險也不相同。同樣的眼軸增長,在近視早期對眼底產生的影響,遠低於近視後期。在近視後期眼軸的增長,引起不可逆視力喪失的風險更高。因此,同樣眼軸變化量,在未明確患者年齡、基礎眼軸、近視發育時期的情況下,是難以預計其發生眼底並發症的相對風險的。

        研究設計守則:嚴謹、精確、可信、可重複

        嚴謹的試驗設計、係統的數據分析和科學的解讀是循證醫學應遵循的標準。眼科設備的發展提高帶來檢測精密度的提高,劉悅教授提醒儀器檢查的精密度並不等同於檢查結果的可信度。不同儀器檢查由於其檢查原理不同,其檢查的結果,並不具備可比性。

關鍵字:角膜塑形鏡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