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小鼠機體中描述了一種完整的新型分子過程,其或能誘發T細胞驅動的炎症並引發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研究結果對於治療多種疾病都有一定的意義,比如多發性硬化症、1性糖尿病和炎性腸病等,同時還有望幫助研究者尋找新型療法來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者Chandrashekhar Pasare表示,目前我們正在多種人類細胞中檢測所發現的分子過程,同時還與其他研究人員合作收集來自多發性硬化症、關節炎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所捐獻的細胞樣本。在過去10年裏,研究人員認為,免疫係統蛋白IL-1b(細胞因子白介素1-β)與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相關,阻斷或抑製IL-1b的藥物和抗體能用來有效控製多種類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疾病症狀,截止到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還並不知道機體是如何製造IL-1b的,尤其是在自身免疫期間,這或許就明顯限製了研究人員開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療法。
此前研究人員認為,IL-1b的產生需要激活一組免疫係統蛋白分子,這些蛋白分子能夠組成炎性小體(inflammasomes),隨後研究者發現,炎性小體能夠扮演係統性的傳感器來激活炎症,從而誘發所謂的自身炎性疾病,這不同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者Pasare及其同事通過研究發現,不同於炎性小體的是,在自身免疫過程中,一種不同的分子途徑能夠在完全獨立於炎性小體的情況下加速機體炎症反應,這種分子過程能被髓樣細胞和CD4陽性T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所誘發,從而幫助攻擊有害細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幸運的是,在自身免疫的情況下,免疫係統能夠攻擊並破壞健康組織。
當無法發揮驅動自身免疫功能的角色時,IL-1b通常會被當做抗微生物免疫的刺激劑,但在自身免疫過程中,研究者卻在小鼠模型機體中發現,自身反應性T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能通過另外兩種分子(TNF和FasL)來發揮作用,從而產生過量的IL-1b。研究者Pasare解釋道,這意味著我們的研究發現有一定的意義,首先,在感染並不存在時IL-1b也能被製造,而且在自身免疫狀況下,T細胞能作為IL-1b的主要驅動子。
研究者指出,靶向作用炎性小體所產生的IL-1b的療法或許在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上存在一定限製,證實因為,自身反應性T細胞具有驅動炎症的自身機製,而且其能獨立於炎性小體發揮作用。靶向作用IL-1b產生過程中的TNF和FasL通路或許有望有效治療人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後研究者強調,由於臨床前的研究發現時通過對實驗室模型進行研究所獲得的,因此該研究結果是否能轉化到在臨床中對患者進行治療還為時尚早;首先研究人員需要進行額外大量的臨床前研究,目前抗TNF療法已經在臨床中用於治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了,而且進一步阻斷FasL或許也能作為一種有效的療法來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後期研究人員還將繼續深入研究在臨床前模型中進行更多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