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損失(hearing loss)又稱聾度(deafness)或聽力級(hearing level)。是人耳在某一頻率的聽閾比正常聽閾高出的分貝數。由於年齡關係產生的聽力損失稱為老年性耳聾;由於社會環境噪聲(年齡、職業性噪聲和疾病等影響除外)產生的聽力損失稱為社會性耳聾;職業性噪聲導致的聽力損失稱為噪聲性耳聾。梅斯醫學小編整理了近期聽力損失的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1】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耳聲發射和聽覺腦幹反應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的一致性和成本影響研究
最近,有研究人員比較了耳聲發射(OAE)與自動性聽覺腦幹響應(AABR)在新生兒聽力篩選中(NBHS)的一致性和花費影響情況。
研究是一個前瞻性的觀察性研究,研究人員共評估了253名新生兒的OAE和AABR一致性情況。每一名新生兒均經曆了OAE和AABR測試。那些通過了OAE和AABR測試的新生兒不在進行跟蹤調查和額外的測試。而那些沒有通過任何測試的新生兒則在1個月後再次進行篩選和診斷性ABR。研究人員利用B-statistic方法計算了一致性情況。對花費分析,研究人員將4種方案與1步2種測試方案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OAE和AABR之間存在高度的一致性(B-statistic=0.8)。AABR(18.85%)具有比OAE(10.27%)更高的參考比例,但是卻具有更高的HL新生兒患者數目。花費分析傾向於單獨的AABR方案,而2步OAE方案表現不佳。
最後,研究人員指出,從2步OAE到單獨AABR的轉變是值得考慮的。
【2】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特殊和主流教育中聽力損失兒童生活質量研究
最近,有研究人員比較了正常聽力(NH)兒童和聽力損失兒童(HL)生活質量(QoL)的情況,並調查了具有HL的兒童的QoL隨著時間是怎樣變化的,其中考慮到了語言技巧,聽力設備類型,HL程度和教育類型。
研究是一個縱向的研究。研究發現,HL兒童和NH兒童的QoL在4個QoL模塊中的2個中相似,即情緒和身體功能2個模塊。在另外2個模塊,社交和學校功能中,特殊教育的HL的兒童和轉變為主流教育的兒童得分比那些一直進行主流教育的HL兒童更低,並且也比NH兒童更低。另外,具有HL兒童的學校QoL隨著時間降低,且與NH兒童的學校QoL變化趨勢相同。人工耳蝸植入兒童的社會QoL也隨著時間降低,但是在使用助聽器兒童中沒有出現上述降低情況。另外,語言技巧和HL程度並不能臨床顯著改善學齡前HL兒童的QoL。
最後,研究人員指出,具有HL且進行主流教育兒童的QoL以及所有HL兒童的身體和情緒QoL是令人滿意的。但是需要給那些進行特殊教育的HL兒童以及轉變為主流教育的兒童進行必要的特殊指導,從而來提高他們的社交QoL。
【3】Ear Nose Throat J:發展中國家教師對聽力損失的預篩選研究
最近,有研究人員進行了前瞻性的群體研究來鑒定教師鑒定學齡兒童聽力損失風險的能力情況,目的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化聽力篩選的效率。
研究人員在4所半農村學校中將預選擇的認為是具有聽力損傷的學生與那些便攜式聽力測定儀器測定具有正常聽力的學生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127名學生(54%為男性)中有8名聽力篩選失敗,他們均為學校教師篩選的且具有高風險的聽力損失。因此,每5個學校老師預篩選的學生中,平均有1名學生被鑒定為聽力損失。總的來講,教師預篩選具有100%的識別率和20%的轉診率。
最後,研究人員指出,在資源缺乏且廣泛的聽力篩選受挑戰的情況下,教師能夠有效的鑒定出聽力損失學生從而進行早期的介入。
【4】J Neurosci:耳蝸傳出神經分布在人類中是稀疏的並隨著年齡減少
哺乳動物的耳蝸由2個膽堿能反饋係統支配,分別為內側(M)和外側(L)橄欖耳蝸(OC)途徑,這些途徑能夠將腦幹控製信號分別傳輸到外聽毛細胞和聽覺神經纖維。盡管在動物模型中關於這些傳出神經纖維的耳蝸透射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而關於人類的比較數據仍舊缺乏,
最近,有研究人員對來自於23名正常老化人類(14名男性,9名女性)的耳蝸感覺上皮進行了免疫染色,他們的年齡為0-86歲,並利用膽堿能標記對MOC和LOC透射的正常密度和年齡相關的退化程度進行定量。研究發現,在較年輕的耳朵中,MOC密度在耳蝸中部區域達到峰值水平,之後在頂部和基部分別下降,而LOC分布峰值在接近頂部達到峰值。在較老的耳朵中,MOC密度劇烈的減少,而LOC密度並沒有劇烈的減少。另外,MOC反饋的喪失可能導致了年齡相關的噪音中文字識別能力的降低。然而,盡管是峰值水平,MOC密度在人類中還要比其他哺乳動物低,表明了MOC途徑對人類正常聽力並沒有那麼的重要。
最後,研究人員指出,在年齡相關的聽力損失中,MOC分布而非LOC分布,可能導致了聽力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