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爆發“登革熱”疫情 夏季 做好預防措施!

作者:道拓醫藥 來源:健康號 日期:19-08-02

夏季氣候炎熱的同時

不管是在戶外還是室內

我們最不喜歡聽到的聲音就是

“嗡~嗡~嗡~”蚊子

如果你覺得被它叮一下

隻是癢

那就大錯特錯

千萬別小看蚊子這種生物

如果被叮咬

還可能會帶來可怕的疾病

其中一種就是

登革熱

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典型的登革熱臨床表現為起病急驟,高熱,頭痛,肌肉、骨關節劇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現皮疹、出血傾向、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減少、血小板減少等。

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

本病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我國廣東、香港、澳門等地是登革熱流行區。由於本病係由伊蚊傳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在

該病毒耐低溫,在人血清中保存-20℃可存活5年,-70℃可存好8年以上。但不耐熱,50℃30分或100℃2分中即可滅活,不耐酸,用洗滌劑、乙醚、紫外線和0.65%甲醛溶液可以滅活。患者在發病1日至發病後3日內傳染性最強。少數患者在熱退後第3日還可從血液中分離到病毒。

典型、輕型和重型

登革熱病毒潛伏期3~14日,平均為4至7日左右。臨床上將登革熱分為。

1.典型登革熱

(1)發熱起病大多突然,體溫迅速達39℃以上,一般持續2~7日。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

(2)皮疹於發病後2~5日出現。

(3)出血於發病後5~8日。

(4)其他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伴輕觸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見。

2.輕型登革熱

症狀體征較典型登革熱輕,發熱及全身疼痛較輕,皮疹稀少或不出診,沒有出血傾向,淺表淋巴結常腫大,其臨床表現類似流行性感冒,易被忽視,1~4天痊愈。

3.重型登革熱

患者早期表現與典型登革熱相似,在病程第3~5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現劇烈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頸強直等腦膜炎表現。

有些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發展迅速,多因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時內死亡。

目前尚無確切有效的病原治療,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症治療措施。

1.一般治療

患者住有防蚊設備的隔離病房。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直至體溫、血小板計數恢複正常,無出血傾向,才可適當活動。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的富含營養的易消化食物為宜。注意清潔口腔和皮膚,保持糞便通暢。

2.降低體溫

對高熱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溫,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熱藥物。對高熱不退及毒血症狀嚴重者,可短期應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潑尼鬆。

3.補液

對出汗多、腹瀉者,先作口服補液,注意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必要時應采用靜脈補液,糾正脫水、低血鉀和代謝性酸中毒,但應時刻警惕誘發腦水腫、顱內高壓症、腦疝的可能性。

4.降低顱內壓

對劇烈頭痛、出現顱內高壓症的病例應及時應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靜脈滴注。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鬆,有助於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對呼吸中樞受抑製的患者,應及時應用人工呼吸機治療。

5.止血

有出血傾向者,給予卡巴克洛、維生素K等一般止血藥物,出血量大時可輸全血或血小板。

如何預防感染

管理感染源

地方性流行區或可能流行地區要做好登革熱疫情監測預報工作,早發現,早診斷,及時隔離治療。應盡快進行特異性實驗室檢查,識別輕型患者。對可疑患者應進行醫學觀察,患者應隔離在有紗窗紗門的病室內,隔離時間應不少於5日。加強國境衛生檢疫。

切斷傳播途徑

防蚊、滅蚊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衛生環境,消滅伊蚊滋生地,清理積水。噴灑殺蚊劑消滅成蚊。

保護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飲食均衡營養,勞逸結合,適當鍛煉,增強體質。在流行期間對易感人群塗布昆蟲驅避劑,以防蚊蟲叮咬。

關鍵字:登革熱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