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項由70名中國健康領域專家參與的研究公布了未來20年20個可預防的重大疾病和健康問題,研究結果以封麵文章形式在美國公共衛生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發表,並同期發表了4篇述評,該刊編輯在文章中稱,這是來自“中國公共健康的聲音”,是該刊關注亞洲地區的公共衛生問題的“裏程碑式的文章”。
預防勝於治療
前20項重大健康問題包括9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4項傳染病、2項不健康行為、2項環境汙染問題、1項精神疾病、1項營養與食品安全問題和1項意外傷害。其中14項是慢性病及慢性病的危險因素,並且糖尿病、高血壓、空氣和水汙染、吸煙、不健康飲食等主要危險因素大多排名靠前。
由此可以看出,專家們在考慮未來我國的重大健康問題時將預防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各類疾病中更加重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多個可預防的風險因素,如行為(吸煙,不健康飲食)和環境(空氣汙染,水汙染),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空氣汙染(排名第四),吸煙(排名第七)和水汙染(排名第九)也被列為十大健康問題之一。
人數並不是唯一因素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和臨床研究所武陽豐教授是該文章的第一作者。
我國現有高血壓患者超過2億,糖尿病患者超過1億。如此龐大的人群受累,這兩個疾病被列為頭2位並不奇怪。但奇怪的是,為何高血壓患者人數是糖尿病患者人數的2倍還多,但卻位列糖尿病之後。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冠心病和卒中:研究表明我國人群卒中的發病是冠心病的3-5倍,但專家卻將冠心病列為第三,而卒中列為第六。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並不清楚,或許與專家對這些疾病預後的看法不同有關。
武陽豐認為,這也能夠解釋為何許多疾病和健康問題,如:骨關節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跌倒、胃癌、宮頸癌、感覺器官疾病,未能列入前20項可預防重大疾病和健康問題。專家意見與客觀數據之間這些細節上的差別,很可能反映了我國健康信息傳播上存在的不足及今後應當改進的地方。
另外,交通事故是2012年第七大死亡原因,但被該小組令人驚訝地排在第16位,並且還遺漏了母嬰健康問題。因此,建議今後應考慮包括其他利益相關者,如社區衛生工作者、醫院領導、保險行業和衛生部門領導。
70名頂尖專家參評
武陽豐說,評選結果是由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70名健康領域專家,經過一年兩輪評審後確定下來。他們分別來自公共衛生、臨床醫學和基礎研究等領域,平均年齡64歲,且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或研究至少有15年。
研究人員向專家提供106項備選疾病和健康問題,並允許專家根據各自的知識、經驗可再增加五個沒有列入名單的疾病或問題。之後,每名專家需要從中選出20項,並依據重要性和可預防性兩方麵來進行排序。經過兩輪的評審討論,專家達成一致。
研究人員比較了國家衛生部門的統計數據,發現這20項可預防重大疾病和健康問題中所包含的疾病導致的死亡率占總死亡的61%,這表明專家意見與客觀數據大致相符。
武陽豐說,專家們在評選中很可能還考慮了疾病和健康問題的其他特征,如疾病罹患人數、未來是否變得更重要,以及一些疾病的個人主觀判斷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麵臨的重大健康問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目前慢性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致死率已居全國總死亡率之首。武陽豐認為,該項研究可為國家製定醫療衛生和預防疾病等政策時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