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後效果的縱向監測可以通過動態超聲造影成像(DCE-US)來實現。最近,有研究人員利用DCE-US在一個人類前列腺癌小鼠皮下模型中評估了相關的功能性參數,並且探究了治療後劑量累計和時間時限的相關性。另外,研究人員還特別關注且評估了腫瘤的血管異質性,並利用了最合適的數據分析方法來反應上述異質性。
研究人員在 7.5 Gy和10 Gy單獨劑量放射治療後的24小時和48小時時分別獲得了DCE-US數據。研究發現,在放射治療24小時和48小時時檢測到了顯著的縱向變化(P<0.001)。在48小時時,治療組造影劑的消除速率常數與微血管密度 (MVD; rτ=0.7) 呈現正相關關係(P ≤ 0.05),並且與壞死(rτ=-0.6)呈現負相關關係。更進一步的是,Akep,一個與經毛細血管傳輸特性惡性相關的參數,與MVD也相關(rτ=0.6, P ≤ 0.05)。
最後,研究人員指出,DCE-US能夠在放射治療後的早期階段檢測血管變化,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並且DCE-US沒有侵入性,在大多醫院均可以使用。另外,與臨床實踐其他技術相比花費較低。
放射治療後效果的縱向監測可以通過動態超聲造影成像(DCE-US)來實現。最近,有研究人員利用DCE-US在一個人類前列腺癌小鼠皮下模型中評估了相關的功能性參數,並且探究了治療後劑量累計和時間時限的相關性。另外,研究人員還特別關注且評估了腫瘤的血管異質性,並利用了最合適的數據分析方法來反應上述異質性。
研究人員在 7.5 Gy和10 Gy單獨劑量放射治療後的24小時和48小時時分別獲得了DCE-US數據。研究發現,在放射治療24小時和48小時時檢測到了顯著的縱向變化(P<0.001)。在48小時時,治療組造影劑的消除速率常數與微血管密度 (MVD; rτ=0.7) 呈現正相關關係(P ≤ 0.05),並且與壞死(rτ=-0.6)呈現負相關關係。更進一步的是,Akep,一個與經毛細血管傳輸特性惡性相關的參數,與MVD也相關(rτ=0.6, P ≤ 0.05)。
最後,研究人員指出,DCE-US能夠在放射治療後的早期階段檢測血管變化,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並且DCE-US沒有侵入性,在大多醫院均可以使用。另外,與臨床實踐其他技術相比花費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