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挑戰了此前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此前研究人員發現,富人和收入最低的人群(窮人)在預期壽命上存在著巨大差異;在真實世界中,人們並不一定會一直保持貧窮或者富有,就像研究人員之前研究假設的那樣。
如今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三名經濟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能考慮不同收入階層流動性的新方法,這或許能為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提供一種更為現實的計算預期壽命的方法。研究結果表明,實際上,富人和窮人在預期壽命上相差並不是很大。2016年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示,在美國,高收入人群在40歲時要比低收入人群能多存活6.5年,這項研究引發了一場關於美國人群健康不平等的實質性辯論。
現有的研究方法認為,窮人會一直窮,而富人在其餘生中會一直保持富有,然而現實中,在10年的時間裏,有一半最貧窮的人群實際上會進入收入較高的人群群體之中,而同樣地,有一半的富人也會進入收入較低的人群之中;而轉移到不同收入階層的人群的死亡率會與停留在同一階層的人群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到目前為止,收入階層之間的這種流動性一直是研究人員計算不同人群預期壽命的一項挑戰,如今研究者Claus Thustrup Kreiner等人通過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方法,這種新方法能通過結合一種特定的社會流動經典模式,在收入和預期壽命之間的關係中解釋這種收入流動性。
研究者指出,這種方法能根據1983年-2013年丹麥全體男性和女性的官方收入及死亡率記錄信息,來計算丹麥人群在40歲時的預期壽命,這就會使得計算高收入和低收入群體預期壽命的差異減半。當考慮收入流動性時,收入較高的40歲男性的預期壽命為77.6歲,而收入較低的40歲男性的預期壽命則為75.2歲,二者相差2.4歲,而對於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女性群體,這種差異則為2.2歲;然而,如果不考慮人群收入的流動性,那麼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的差異則會表現出兩倍的關係。利用這種新方法,研究者指出,美國人群40歲時的預期壽命的差異為3年,而不是6.5年。
研究者Thustrup Kreiner教授說道,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不考慮收入流動性的話,人群預期壽命的不平等性或許就會被嚴重誇大,相關研究結果不僅能夠幫助理解引發社會不平等的重要衡量標準,即不同收入群體的預期壽命,但同時又會錯誤地衡量這種不平等現象;從而就會得出一些關於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政策等公共衛生項目的成本和收益的誤導性結論,比如考慮到富人的壽命更長,那麼這些人群就會從養老金中受益更多。
盡管如今研究人員證實,預期壽命的不平等隻有先前預期的一半,但研究者表示,在過去30年裏,窮人和富人預期壽命的差異仍然一直在穩步增長,盡管丹麥以其免費的醫療、教育和各項福祉而聞名於世,但在許多方麵,福利製度也被認為可以彌補不同人群收入的差異。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人群中預期壽命差異穩步增長的原因,但研究者指出,其它研究發現,高收入或高等教育的人群或許會因新的衛生技術而獲益更多,而且似乎也能夠更好地利用這些新型的疾病療法和預防性策略。(生物穀Bioon.com)
參考資料:
【1】Claus Thustrup Kreiner, Torben Heien Nielsen, Benjamin Ly Serena. Role of income mobility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 in life expectancy," PNAS (2018).doi:10.1073/pnas.1811455115
【2】Raj Chetty, PhD1; Michael Stepner, BA2; Sarah Abraham, BA2;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come and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2014, JAMA (2016). DOI: 10.1001/jama.2016.4226
【3】Rich people don't live that much longer than the poor: study
October 29, 2018,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