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降壓藥,大家貌似普遍對其又愛又恨,究其原因不外乎降壓藥治標不治本還有副作用,但醫生卻又建議高血壓患者最好終身服用降壓藥。那麼,既然降壓藥需要終身服藥,有沒有辦法為其減輕副作用呢?
指導專家:王清海
王清海,主任中醫師,廣東省名中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醫基礎理論造詣深厚,從事心血管病中醫臨床研究30餘年,理論造詣深厚,臨床經驗豐富, 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慌心跳、氣短、胸悶、胸痛、眩暈、頭痛、咳嗽、水腫等方麵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善於運用桂枝、黃芪等通陽益氣、行氣活血、化痰通絡的方法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在治療中醫內科雜病方麵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大部分降壓藥的副作用:
目前,用於治療高血壓的降壓藥物可多達上百種,大致上他們可分為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和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這五大類。它們在快速控製血壓的同時,卻為人體帶來一定的副作用。
王清海表示,利尿劑在抑製腎小管對鈉和水的吸收,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來降壓的同時,也會造成低鉀、尿酸敗血症、室性早搏等副作用。
β-受體阻滯劑雖然可以降血壓,但卻能誘發和加重哮喘。
鈣離子拮抗劑雖然通過抑製鈣離子通過心肌與血管平滑肌細胞膜,來降血壓和抗心絞痛,但它也會引發頭痛、心悸、踝部水腫、反射性心率加快等副作用。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不僅可以降壓,還能改善胰島素抵抗、逆轉左室肥厚,但它會引發持續性幹咳及過敏皮疹。
而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雖然在緩解心力衰竭之餘,還能防治腎病的進一步發展,但它同時也能升高血鉀。
善用中藥
“減副”亦能降壓
同時服用中藥可緩解副作用:
針對每一種降壓藥引發的不同副作用,王清海表示,高血壓患者雖然一定要服用降壓藥來控製血壓,但卻可以同時服用不同的中藥來緩解降壓藥帶來的副作用。
1
服藥後出現頭痛、水腫等副作用,可以通過健脾利血的中藥來調節,如當歸、山藥等;
2
如果服藥後出現咳嗽、哮喘等症狀,可用杏仁加以調養;
3
如果服藥後出現血液粘稠、血栓、尿酸高等症狀,可以通過一些滋陰中藥來加以調理,如石斛、沙參、玉竹等。
4
如果服藥後對腎功能造成影響,可以服用補腎中藥,如鹿茸、杜仲等。
如果害怕西藥引發的副作用,患者也可以根據病情來轉為中藥治療。
如果患者的血壓波動為輕度的話,可以用中藥降壓藥來代替西藥降壓藥,如川穹、夏枯草、決明子等。但王清海提醒,如果患者的血壓波動較大,長期降壓不理想,則要在服用西藥降壓藥的同時適當輔以中藥來調節血壓。
降壓“減副”有四招
1.堅持最小劑量原則。降壓藥應該從小劑量開始,如果服用一段時間後,血壓降不下來或者控製不到理想水平,則需考慮加大劑量;
2.聯合用藥。將兩種或多種降壓藥聯合應用,既能保證達到更好的效果,同時還能把副作用減到最小;
3.不要聯合同類藥物。在聯合用藥時,應避免把同一類的兩種藥物聯合使用,這樣不光會使效果大打折扣,有時還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4.堅持非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方法主要包含合理膳食、減少鈉鹽攝入、適度運動、控製體重、樂觀豁達、戒煙限酒、規律作息、營養血管(如歐米伽-3脂肪酸、鈣、鉀、膠原蛋白、等的飲食或補充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