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胃腸道腫瘤,大家聽到最多的是胃癌、腸癌。而對胃腸道間質瘤比較陌生。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胃腸外科王國強教授介紹,其實它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組織源性腫瘤,其發病率約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3%。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這類腫瘤多發生於50~70歲, 男女的發病沒有明顯區別,大部分發生於胃(約占50%~70%)和小腸(約占20%~30%),約10%~20%發生於結直腸,很少發生淋巴結轉移,最常轉移部位為肝髒、網膜和腹膜等。
王國強指出,胃腸道間質瘤常無明顯特異性,其臨床表現多與腫瘤部位、大小相關,但當出現不明原因的胃腸道疼痛或不適、腹部包塊或是消化道出血、穿孔、貧血等症狀時,就要引起警惕,因為這些也是胃腸道間質瘤常見臨床表現。如果有上述症狀、懷疑胃腸道間質瘤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CT、MRI、內鏡超聲等檢查手段做排查,但最終確診仍要看病理檢查結果。
王國強解釋說,胃腸道間質瘤危險程度分級與病灶大小、部位、有無腫瘤破裂等有關,可分為極低危、低危、中危及高危組,各組複發轉移風險逐步增高。
手術是胃腸道間質瘤根治的唯一方法,常見的有腹腔鏡、傳統開腹、內鏡下操作等多種手術方式。胃腸道間質瘤高危患者術後複發轉移率高,可達55%~90%,80%在術後1~2年內有3/4局部複發,半數還同時出現肝轉移。因此,對於中高危複發患者,手術結合分子靶向藥物治療是標準化的手段。而對於術前腫瘤較大、位置特殊的患者,無法徹底切除或需保留器官功能的患者,術前先進行分子靶向治療,待縮小後再做手術治療。
王國強強調,隨訪對於胃腸道間質瘤患者非常重要,高危患者一般是在輔助治療後的1~2年內複發,低危患者一般要晚些甚至不複發。
一般來說,對高危患者的隨訪是在輔助治療3年內,每3~6個月做一次CT/MRI檢查;在治療停止後的2年內,每3個月複查一次;再往後是5年內,每6個月複查一次;5年之後隻需每年複查一次即可。而對於低危患者,5年內CT/MRI檢查隻需每年/半年複查一次即可。對於那些極低危的胃腸道間質瘤,甚至隻需觀察隨訪即可。具體到每個患者的隨訪,建議還是聽從專業醫生的意見而定。(全媒體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許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