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實施一年來,海澱區有382家醫療機構參與,取得初步成效,藥占比全麵下降,患者明顯向社區下沉,醫療收入總體明顯上升,醫保患者個人負擔平穩,實現了改革與改善同步,基本達成優化醫療機構收入結構、引導居民分級就診、減輕居民就醫負擔、方便居民慢病用藥等改革目標。
海澱區衛生計生委主任李勁濤近日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海澱區將按照北京市的統一部署加強其他後續改革工作的組織推進,包括進一步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完善分類補償、藥品供應保障等機製,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做好輿情監測、宣傳引導等各項工作。
做實家醫簽約服務 提升健康管理
建立分級診療製度是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的治本之策,也是北京醫改的重點任務之一。
過去一年裏,海澱區對58家醫療機構門急診工作的監測數據顯示,在門急診患者總人數基本持平的情況下,患者明顯向社區下沉,45家基層社區衛生醫療機構門急診量同比上升12.8%。以海澱羊坊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醫改一年中,中心門診人次24.96萬,同期比較增長33.4%;住院人次151,同期比較增長14.4%,有效地推動了分級診療的實施。
而推進醫聯體建設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海澱區分級診療取得成效的重要助力。
海澱區衛生計生委主任李勁濤介紹,海澱區以就醫秩序改變為契機,加快推進落實分級診療,轄區三級醫院全部加入了醫聯體。同時,以全麵推行家醫簽約服務為基礎,加強對社區重點人群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借助醫聯體 社區醫療服務不斷提升
隨著分級診療的推進,患者向社區下沉,如何麵對增長的患者潮,讓社區居民感受到醫改所帶來的實效,是海澱區每個社區醫院在過去一年裏都在為之努力的重要工作。借助醫聯體平台,社區醫療服務水平在不斷提升。
“醫聯體的推進帶動了我們醫院整體水平的提升,包括管理水平和醫、藥、護、技的內涵質量。”薊門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寒說。
李寒介紹,自海澱區中東部醫聯體——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聯體運行以來,中心同北醫三院在專科對口幫扶、雙向轉診、遠程會診、人才培養、信息支持、預約掛號等方麵進行了深度合作。醫改開始後,北醫三院增加了各專科專家下社區出診、帶教的人次,接收社區醫務人員進修,指導中心進行藥品對接。
在慢病管理和治療方麵,北醫三院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4種慢性病為切入點,建立由其專家領銜的“專全結合”家庭醫生團隊,開展特色家庭醫生式服務簽約,大醫院慢性病診療和社區規範化管理標準對接,吸引慢性病患者回流社區。
“虛擬藥房”破解社區藥品供給難題
隨著患者下沉,百姓最關注的事情之一,便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藥品品種和數量能否滿足需求。
海澱區落實藥品陽光采購製度的同時,積極探索新型藥品供應保障製度。李勁濤介紹,全區參加醫改的醫療機構全部在北京市藥品陽光采購平台上采購藥品,部分機構建立完善了藥事管理委員會。在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配備到位105種慢性病用藥,並建立短缺藥品登記製度。
為滿足社區藥品供給需要,還探索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虛擬藥房,在藥房麵積不變、人員不增、投入不增的前提下實現了機構可供藥品品種和藥房調劑能力倍升。目前,“虛擬藥房”已在雙榆樹、萬壽路、花園路、北太平莊、甘家口、田村路、學院路等7家社區衛生醫療機構試運行,居民在社區就能拿到三級醫院的藥。下一步,海澱區將推進區屬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11個站藥品供應鏈“虛擬藥房”建設,同時繼續推進非區屬24家機構“虛擬藥房”立項。未來,網上訂藥還可實現送藥到家,居民不用再為開藥而去醫院排隊。
■ 探訪
醫改四個提升 居民點讚
4月23日上午9點半,羊坊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診大廳人來人往,導診台的服務人員微笑著為谘詢的患者解答問題。掛號/繳費處排起了長隊,藥房門口不時有老人拿著布袋和長處方來取藥。中心主任袁堅賓介紹,醫改實施一年來,中心門診人次24.96萬,同期比較增長33.4%;中心單日最高門診量達到1500人次。
由於社保政策的支持,持有社保卡的患者前來中心就診,醫事服務費個人負擔部分並未增加,而對於本市60歲以上人員則免醫事服務費,共免除個人自付部分13.92萬人次,使更多的社區居民前來中心就診。實行藥品陽光采購後,全部實行零差率,中心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藥品種增加73種,實現與世紀壇醫院品種一致;同時,由於藥品均在北京市陽光采購平台上采購,取消限級用藥限製,新增波立維、格華止等品種210種,為慢性病、常見病首診在社區提供藥品保障。
在羊坊店街道的社區居民看來,雖然到社區醫院看病的人多了,但社區醫院的服務水平、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及服務能力均有了提升。在導診台,62歲的居民魏偉在意見簿上寫下了一封感謝信,這已經是他從去年至今第7次給羊坊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寫下感謝信。“醫改以後,我看病拿藥方便了很多,有了家庭醫生,我有些問題可以直接給我的醫生打電話谘詢。”魏偉說,由於自己的糖尿病比較輕,所以每次服用的二甲雙胍片劑量很小,以前中心買不到單片小劑量的二甲雙胍,他隻能自己掰著吃。現在,他和醫院、醫生反映問題後,醫院很快為他引進了小劑量片劑的二甲雙胍。
“以前我經常要早上5點以前拿著小板凳去大醫院排隊,現在醫聯體就能解決我的問題,三甲醫院醫生能在社區醫院給我診治,而且社區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也有了提升。”81歲的馬魁榕說,醫改後,社區醫院可以開長處方了,免去了他頻繁跑醫院的麻煩,家庭醫生的服務也非常貼心。
■ 對話
推進家醫簽約完善醫聯體
新京報:海澱這一年醫改取得了很大成績,今後還有哪些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
海澱區衛生計生委主任李勁濤:我認為目前仍有五個方麵需要加強和完善。醫療機構分類補償機製有待進一步完善;醫療機構內部精細化管理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醫務人員激勵機製有待進一步改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藥品、耗材采購供應機製有待進一步優化。
醫改數據有助於我們深入分析改革形勢和問題,加強對醫療機構的政策指導,因此,我們還需要繼續加強醫改數據監測,組織專業力量研究完善監測指標,開展跟蹤調研。
新京報:下一步,海澱區將采取什麼措施來有序推進醫改?
李勁濤:我們將繼續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加快推進家庭醫生簽約,圍繞重點人群進一步加強宣傳和服務,加強與民政、殘聯等部門以及社會力量的協同,不斷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提升服務品質和內涵;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運行機製;在深化醫聯體建設方麵,海澱區將以721醫院等三級醫院為核心,進一步探索完善緊密型醫聯體。另外,在公立醫院治理模式、運行機製、經濟管理、人事薪酬、提升服務質量等方麵還將加強製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