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吸電子煙(e-cigarette)時吸入的尼古丁會讓小鼠心髒、肺部和膀胱中的DNA遭受損傷,而且也會讓體外培養的人肺細胞和膀胱細胞中的DNA遭受損傷。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月29日在線發表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cigarette smoke damages DNA and reduces repair activity in mouse lung, heart, and bladder as well as in human lung and bladder cells”。這些研究結果提示著吸電子煙會增加患上癌症和心髒病的風險,並應加強開展表明吸電子煙對人類健康風險的研究。
論文通信作者、美國紐約大學的Moon-shong Tang說,這種DNA變化類似於與二手煙相關的那些變化。具體來說,Tang及其團隊在暴露於電子煙煙霧中的肺細胞、膀胱細胞和心髒細胞中發現了兩種誘導突變的化合物。DNA修複活性以及修複蛋白XPC和OGG1/2的表達在接觸過電子煙煙霧的小鼠肺組織中下降了。
批評人士提醒道,這項研究中的小鼠暴露的電子煙煙霧水平高於那些吸電子煙的人可能吸入的煙霧水平(這些小鼠在12周內暴露的電子煙煙霧劑量類似於一個人在10年內吸電子煙而吸入的煙霧劑量)。英國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預防醫學煙草依賴研究部門沃爾夫森研究所所長Peter Hajek指出,盡管如此,“這項研究並沒有表明任何關於吸電子煙危險的信息。它並未表明吸電子煙會導致癌症。”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Tang和他的同事們承認,“需要數十年的致癌物暴露才會誘導人體產生癌症,因此數十年來,沒有有意義的研究來解決電子煙煙霧的致癌性問題。”然而,吸電子煙的人的血液中的致癌性化合物的水平要高於非吸煙者,這就指出吸電子煙會增加患上癌症的風險。
Tang說,最起碼要認識到:“不要認為電子煙煙霧是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