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總局:這些不是藥,不能治病!

作者:半夏 來源:賽柏藍 日期:18-01-29

        1月23日下午,國家食藥監總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食藥監總局特食注冊司稽查專員張晉京表示,“消費者要注意保健食品不是藥品,不能代替藥品,不能用來治療疾病,以免延誤病情”。

        保健品被重點抽查

        據張晉京介紹,2017年7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9部門曾在全國範圍內部署為期一年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對象涵蓋食品、保健食品生產、經營、進口單位,第三方平台經營者和相關方,以及廣告發布單位,覆蓋了食品、保健食品生產經營銷售的所有環節。

        截止2017年底,共檢查了食品、保健食品的生產經營單位87萬家,查處違法案件1.2萬餘件,涉案金額3.6億元,罰沒金額1.8億元。

        早在2017年1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就發布《2017年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重點抽檢食品生產企業名單的通告》,涉及包括保健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等在內的28大類共774個企業,其中保健品生產企業30家,湯臣倍健、北京同仁堂、杭州海王、石藥中諾等大牌企業也位列其中。

        保健品不是藥

        保健品是通俗的說法,全稱應為保健(功能)食品。根據文件規定,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適用於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所以,保健品不是藥,不能直接用於治療疾病,它是人體機理調節劑、營養補充劑。但是,以售賣高價保健品來騙取老人錢財,在目前來說,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這就如總局提示的,春節臨近,消費者在選購保健食品時要到證照齊全、信譽好的正規銷售場所購買,不要盲目參加任何以產品銷售為目的的知識講座、專家報告等;要認清保健食品批準文號,可在官網查詢確認相關產品的信息;同時應仔細閱讀保健食品的標簽說明書。

        4000億市場,成藥企必爭之地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識也日趨增強,保健食品已列入我國“十二五”規劃,成為國民追求健康的剛性需求。

        相關研究數據顯示,2016-2021年中國保健品銷售額將從2600億元增長到4000億元。

        在2016年,國家食藥監總局正式發布《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並在7月1日正式實施,俗稱“藍帽子”的保健食品將迎來大變。

        國內知名的保健品生產企業湯臣倍健此前曾表示,按照食品安全法和實施細則明確的規定,保健品需要注冊,至少需要三年以上,如果實施備案製,會讓時間縮短,隻需要三個月。

        有分析認為,隨著備案製的落地,保健食品注冊趨向簡單,由於文號管製帶來的壟斷局麵也將打破,藥企進入成本將會會降低,這讓很多藥企看到了保健品市場的發展空間。

        目前不少藥企的國內外藥企紛紛布局保健品市場,例如較早涉足保健品業務的江中藥業,2017年上半年保健品業務在主營收入占比超過了14.9%。外資藥企輝瑞、GSK等也在保健品方麵發力,十分看好中國保健品市場。

        毫無疑問,中國保健品市場迎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新一輪大戰已經來臨。在這種形勢下,企業麵臨的檢查也將會更加嚴格。

關鍵字:食藥總局,,保健品,,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