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健康廣東建設”,被寫入了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是廣東全麵推進綜合醫改的重要一年,隨著“建設健康廣東、打造衛生強省”發展戰略的不斷推進,廣東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果,多項醫改“廣東經驗”被推廣。這一年,成效如何?新的起點上,廣東醫療衛生事業將如何開啟新征程?在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之際,廣東省衛生計生委黨組書記、主任段宇飛就備受關注的醫改話題進行解答。
廣東每萬人有2.04名全科醫生
1.2017年廣東全麵鋪開綜合醫改,一年下來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2018年的工作重點將放在哪些地方?
答:2017年全省全麵啟動綜合醫改,圍繞五項基本醫療衛生製度建設,紮實推動重點改革任務落實,初步實現了醫改“立柱架梁”的階段性任務。
這一年,廣東基層綜合改革政策適時調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活力逐步增強。以取消藥品加成和醫療價格調整為突破口,公立醫院管理體製、運行機製、價格機製、醫保支付、人事薪酬分配製度等改革同步推進,現代醫院管理製度建設步伐加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製度全麵建立,全科醫生培養力度不斷加大,全省每萬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達到2.04人。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450元,按病種分值付費逐步推開。藥品采購製度改革不斷完善,省第三方藥品電子交易平台累計采購藥品2887.32億元,節約藥品費用236.82億元。全民健康信息化總體框架基本建立,信息化支撐作用明顯增強。2017年1-10月,57個縣(市)縣域住院率平均達到80.5%,比2016年提高0.7個百分點。
2018年,我們將進一步深化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改革,更加注重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更加注重優化資源結構和布局。首先是持續提升縣域健康服務能力。狠抓基層18個重點項目落實,尤其是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要全力推進。推動創新性改革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其次是全麵推廣羅湖醫聯體建設經驗。推動完善醫聯體的價格、醫保、財政等配套政策;另外,要推進3個試點市醫保管理體製改革。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麵推行按病種分值付費。總結推廣深圳藥品集團采購(GPO)經驗,推動形成省和廣州、深圳三方平台良性競爭態勢。全麵落實公立醫院藥品采購“兩票製”等。
年底前所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麵開工
2.“強基層”是2017年廣東醫療衛生領域改革中的重要內容,目前達到了怎樣的效果?2018年在強基層方麵會有哪些新舉措?
答:2017年,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全力以赴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47家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全部開工。54家縣辦公立醫院升級建設、40家縣級急救體係標準化建設項目、4000個村衛生站規範化建設順利開工。491家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全部動工,目前即將完工。完成基層全科醫生5224名、訂單定向招收本(專)科醫生1000名、產科醫生助產士1000名、兒科醫生360名,共計7584名培訓培養任務。“三羊計劃”目前共計培養縣級醫院學科帶頭人120名。“千醫下百縣”工作紮實推進,共計1700多名三甲公立醫院中級以上優秀醫技人才下基層服務,基層醫療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對經濟欠發達地區14個地級市及江門開平市、恩平市、台山市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按照每人每年1.2萬、1萬元的標準核撥基層醫療衛生事業補助。邊遠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崗位津貼從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800元。經濟欠發達地區村衛生站補貼每年每行政村補貼從1萬元提高到2萬元,基層人員薪酬待遇明顯提升,吸引醫務人才下基層工作。
2018年,我們將繼續推進基層能力建設項目落實。年底前所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麵開工。確保3年後全省所有縣(市)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全部達到省委省政府的決策要求。同時,進一步加大人才儲備力度,完成年度5080名全科醫生、1360名產科兒科醫師培養培訓任務,落實“六大舉措”“三羊計劃”“基層衛生人才填窪計劃”“千醫下百縣”等措施,確保項目建成後衛生人員同步到位。推動三甲醫院落實派駐醫務人員下基層任務。
1名家庭醫生簽約不能超2000名居民
3.“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同樣被寫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廣東家庭醫生簽約的情況如何?如何避免“簽而不約”的尷尬?
答:根據國際家庭醫生實踐經驗,結合廣東實際,我們規定1名家庭醫生簽約(以團隊服務)一般不超過2000名居民。這也是我國在家庭醫生簽約量控製方麵的常識性規定。
如今,廣東正在進一步完善服務製度,實行分類簽約、有償簽約、差別化簽約,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的形式向居民提供基本服務和個性化服務,服務邊界清晰,以滿足居民多層次的健康需求。同時,對家庭醫生簽約工作數量和工作質量進行管理和常態化履約考核,杜絕“簽而不約”現象。考核結果與家庭醫生團隊簽約服務費分配掛鉤。此外,省衛生計生委從2015-2020年連續6年開展家庭醫生團隊“滾雪球”培訓項目。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省城鄉所有基層醫療機構的在崗家庭醫生隊伍(含鄉村醫生)參訓要全覆蓋。
同時,通過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在崗醫師轉崗培訓、醫療聯合體業務協作等方式,多渠道培養培訓全科醫生。2017年廣東省培訓全科醫生5224人,超額完成年度培訓計劃。
取消藥品加成後門診住院藥費均降
4.去年全省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啟動後,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取消藥品加成,至如今效果如何?有群眾擔憂,取消藥品加成後,去醫院開藥不如以前方便了,您怎麼看?有沒有什麼建議呢?
答:2017年7月,廣東省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麵推開以來,總體進展順利,各醫院運行正常,社會反響良好。對14個市165家監測點改革七周的數據分析顯示,門診患者次均門診藥費較改革前下降7.0個百分點,患者次均住院藥費較改革前下降 10.0個百分點,前期采取的“同城同價、一院一策”等財政補償和價格調整政策效應正逐步顯現。
醫改是一項係統性工程,國家對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確立的原則是“總量控製、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確保患者負擔不增加,就是讓患者總體費用水平基本保持平衡。就個體而言,每位患者在醫療方案、服務需求等方麵存在個性化差異,每次就醫花費會有不同變化。一般來說,對藥物依賴性較強的門診病人醫藥費用有一個較明顯的下降趨勢;對醫療技術水平和醫療勞務要求較高、藥物依賴性不強的住院手術病人,醫藥費用可能有所增加,但總體上講,醫藥費用水平會趨於合理。
《廣東省深化醫藥衛生體製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簽約醫生可開具慢性病長期藥品處方”。也就是說,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那裏,是不存在開藥不方便問題。醫改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建立有效的分級診療秩序。如果是已經明確診斷慢性病、常見病的病人要開藥,建議大家還是去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藥,就不要擠到大醫院了。我們將進一步在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慢性病醫療衛生機構間建立協作機製,加快推進“急慢分治”格局形成。
將盡快啟動取消耗材加成改革
5.下一步廣東將取消藥品耗材的加成,有沒有時間表呢?此前有自媒體稱外地一些醫院因高值耗材限用醫院停了部分手術,廣東的情況如何?如果取消耗材加成,會不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您如何看?
答:去年7月15日起,廣東省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麵推開,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珠海、中山、東莞、佛山已先行取消耗材加成,並沒有發現存在“醫院停了部分手術”的問題。
省衛生計生委將進一步推動藥品取消加成後的價格調整,堅持“小步快跑”,適時啟動開展取消藥品加成後的補償情況綜合評估,待補償合理到位後,按照國家部署,盡快啟動取消耗材加成的改革工作。
取消藥品、耗材加成目的是破除“以藥(耗材)養醫”,切斷醫院與藥品、耗材之間的利益鏈條,扼製通過使用藥品、耗材來增加業務收入的行為,減少大處方和過度用藥和耗材的現象,讓藥品、耗材回歸到治病本源。取消藥品和耗材加成不是最終目的,更為重要的是建立科學的補償機製。通過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財政投入等方式,進一步強化“三醫聯動”,不斷規範診療行為,加快現代醫院製度建設。通過綜合施策,合力推進,我們相信能夠進一步改善群眾的就醫體驗。
如今全省缺2000名兒科醫生
6.2017年入冬起,流感疫情讓全國各地的兒科都承受了巨大壓力。請問,目前廣東兒科發展的情況如何?今年對兒科省裏會不會政策支持?
答:據統計,2016年全省兒科門急診達6278萬人次,出院人次達184.8萬人次,兒科門急診服務負荷很重。2016年,全省每千 0-14 歲兒童擁有兒科醫師 0.53 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49 人),但與國家提出的2020年達到0.69的目標仍有2000名的缺口。
為落實國家的目標要求,進一步加強全省兒童醫療衛生工作,廣東出台了關於《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實施方案》,從體係建設、隊伍建設、機製改革等方麵全麵部署加強兒童醫療衛生工作任務。
已有11767名醫生備案多點執業
7.多點執業也是備受關注的問題,這兩年廣東也給予了相關政策支持,但會不會造成醫生大多流向收費高價的民營醫療機構呢?另外,對於多點執業醫生的監管,今年有沒有新政策?
答:廣東省是全國最早開展醫師多點執業的省份。2010年1月1日起,廣東率先在全國開展醫師多點執業試點工作,至2016年8月,全省辦理醫師多點執業手續的人員共12275人次。
自廣東省新的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實施以來至2017年12月底,共11767人次進行了醫師多點執業備案。從數據分析來看,多點執業的醫師部分流向社會辦醫療機構,部分留向基層醫療機構,極大程度緩解了基層醫療人才不足的現狀,並對社會辦醫療機構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017年初,國家衛生計生委頒布了新的《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醫師的執業地點不再核定為某一家醫療機構,而是一個行政區域,醫師在申報一個主要執業機構的基礎上,擬開展多機構執業的,隻需在全國聯網係統中報備即可。
15個縣鎮醫聯體試點每個補貼500萬
8.如今,各地都在推進醫聯體建設,至如今廣東醫聯體的情況如何?之前了解到,成立的醫聯體數量和有效性上其實有所差距,省裏將如何保證醫聯體的“有效性”?
答:醫聯體建設是推進分級診療的重要抓手,2017年廣東省已全麵啟動醫聯體建設工作。目前,全省共建成多層次、多形式的醫聯體349個,163家三級公立醫院全部參與。
為強化全省醫聯體建設的“有效性”,前期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統籌建立配套政策。在醫保政策方麵,探索對縱向合作的醫聯體等分工協作模式,實行醫保總額付費等多種付費方式,建立“總額預付,節餘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激勵約束機製。在投入政策方麵,醫聯體內各醫療機構的產權歸屬保持不變,繼續按照原渠道撥付財政補助經費。在利益共享方麵,規定醫聯體內部因雙向轉診等互有業務產生的業務收入、醫保基金的結餘留用,探索實行按一定比例在牽頭單位和成員單位之間進行分配。在強化資源共享方麵,建立人才幫扶機製,推動優秀人才下沉基層,要求三甲醫院每年派出衛生技術人員數不低於全院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5%;將基層工作經曆作為醫聯體內醫務人員職稱職務晉升的條件之一,等等。建立資源共享機製,鼓勵建設區域醫學影像中心、檢查檢驗中心、消毒供應中心、後勤服務中心等,實現醫聯體內服務供給一體化、醫療質量質控同質化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二是加大財政投入。省財政2017年起,15個縣鎮醫聯體試點每個補貼500萬鼓勵其在領導體製、資源和服務整合、保障機製建設等方麵探索醫聯體建設。三是製定醫聯體綜合績效考核工作方案和醫聯體建設成效評價指標》,考核評價醫聯體建設全過程,明確建設成效核心,以考促建,指導和評估各地組建有成效的醫聯體,近期將下發。接下來,我們還將根據評估結果,進一步完善醫聯體相關的政策措施,確保醫聯體建設落到實處,收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