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高級職稱的醫生,留不住,都跑去了深圳、廣州等地。”醫療市場競爭白熱化,深圳、廣州等周邊醫療機構競相挖人,東莞各大醫院的業務骨幹和專業技術人員都流失嚴重,如何留住人才,是政協委員陳旺枝今年的兩會提案。他提案建議,政府應當立足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院不同角度,做到兩手齊抓,從醫療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出發,逐步解決這一難題。
東莞醫療人才流失問題日趨突出
前不久,在“2017年東莞市衛生計生局領導聯係高層次人才座談會”上,東莞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黃素然就提出“產前診斷主任都無法入編,如何保障高層次醫療人才”。人才流失、招人難,都是各大醫院醫生們重點反映的問題。黃素然表示,自己所在科室的兩位專家就因為編製等問題,流向了深圳,編製成了留住人才的絆腳石。
除了市級三甲醫院,東莞鎮街醫院高級人才流失也特別嚴重,有的年輕的高級職稱人才幾乎是來一個走一個,去了深圳、廣州,一些鎮街醫院的高級人才流失率達50%。“我們醫院去年就有至少有五個核心骨幹同事離職,都去了深圳的醫院。”東莞某鎮街醫院院長透露,除了待遇上深圳醫院給出的條件更為優厚外,編製成了留住人才的絆腳石。
數據顯示,近年來,東莞部分醫院的高級人才流失率已經達到了50%,東莞市人民醫院數據統計,近6年間,該院高級支撐醫療人員調走或者辭職的人數達到了27人,近5年,護士每年平均調走或辭職達到了60名左右,醫療人才流問題日趨突出。
而隨著人們對醫療需求的日益增長,東莞市醫療機構數量有所上升。據統計,2016年東莞社會辦醫院的數量已超過公立醫院,占比52%,並於2017年呈上升趨勢,服務量超過30%,在東莞市的醫療體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社會辦醫院的負責人表示,相比公立醫院,他們在人才引進、流失的問題上更為嚴重,“政府政策扶持的力度較少,同時社會辦醫院本身存在難以申請教培基地、人員學術任職受限、退休缺乏保障等因素,醫療人才始終處於緊缺的狀態。”
提案支招:對公立和民營醫院針對性“治療”
縱觀近年來,東莞醫療人才緊缺問題,工作壓力大、風險高、薪酬待遇不如意是諸多選擇離開的工作人員經常提到的原因。陳旺枝建議,要想留住人才,政府要全麵提升醫務人員的薪酬福利,但必須對公立、民營醫院對症下藥。
針對公立醫院,建議根據深圳、廣州等地的醫務工作人員的薪酬標準、消費水平等製定與東莞醫療環境相適應的薪酬製度,盡快推動落實《東莞市衛生與健康“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公立醫院人員經費支出業務支出比例達到40%以上的目標,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同時為兒科、婦產科、全科等緊缺的醫療人員提供特殊津貼。
針對民營醫院,建議從上交稅收中返還全部或者部分作為醫療健康專業人才的補貼,在如“東莞名醫”等有特殊津貼的評比中一視同仁,根據硬指標而非醫院屬性評選。
“政府應加大在醫學科研、醫學會發展等方麵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看重人才的可持續性發展,組織開展繼續教育活動,加強人才培養力度。”陳旺枝表示,東莞整體的醫學水平和業界影響力得不到提升,高端人才少,無法帶動醫院整體水平提高,醫療機構自身影響力不足缺乏聚積人才的吸引力。
根據數據顯示,東莞2017年城市人口吸引力排名全國第五,有7.2%的城市流入人口。對於很多非當地戶籍的醫務工作者而言,住房、家庭等問題是造成醫療人員工作壓力大的最重要因素。
陳旺枝建議,要留在人才要從醫療人員切身需要出發,全麵提高福利待遇,解決住房問題,在孩子上學、親屬醫保等方麵給予特殊政策支持,免去其對於家庭成員紮根本地的後顧之憂。
醫護人員薪酬待遇將提升
目前的東莞醫療待遇相比內地已不具優勢,同時,來自廣州、深圳等周邊城市的競爭力,加劇醫療人才流失。
1月16日,東莞市召開深化綜合醫改推進大會,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呂業升呂業升在會上表示:“要在提升服務水平質量、理順公立醫院體製、完善醫療保障體係方麵花更多力氣重點攻堅,扭住關鍵環節,抓住核心任務,以點帶麵牽引整體工作推進”。
“隻要是高層次人才,無論有沒有學術論文、科研成果,都要大力引進,不應當讓編製成為絆腳石。”東莞市衛生和計生局局長葉向陽也這樣對醫生表態。
據悉,按照東莞市深化醫藥衛生改革共組部署,東莞將製定符合全市醫療衛生行業特點、在珠三角地區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薪酬製度。完善公立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崗位績效工資製度,建立績效工資水平動態調整機製,適度提高醫務人員的薪酬水平,逐步實現在職在崗人員同崗同酬。
2018年全市公立醫療機構人員經費支出占業務支出比例要力爭達到40%以上,建立以公益性為導向的績效考核機製,獎勵性績效工資重點向臨床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幹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人員聘用、職稱晉升、職業培訓、薪酬激勵等向全科醫生傾斜,更好地保護和調動基層醫務人員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