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看《CA》的時候了!這本影響因子約等於CNS加起來乘二的神奇期刊,每年都會發布美國癌症中心的當年度癌症數據預測報告。嘿,有人可能要說了,美國人有多少得癌症的,幹我們中國人什麼事啊?話可不是這麼講的~雖然紙麵上隻是一連串的數據,但在數據的背後,反映了癌症的起源、相關的政策因素、科技的變遷,細看起來真是挺有意思的呢!
今年的這本《2018癌症數據報告》[1],從癌症整體趨勢上來看,和往年差別不算太大。報告預計,2018年美國將有170餘萬新發癌症病例,死亡人數則在61萬左右。報告顯示,2014年至2015年間,癌症死亡率下降了1.7%,總體相對1991年的死亡率峰值下降了26%,相當於死亡人數減少了240萬!在全癌種中,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結直腸癌四大殺手得到了相當有效的控製。研究者認為,如此令人驚歎的公共衛生成就,還要歸功於近年來吸煙人口的下降以及醫療技術發展帶來的早期診療進步。
下麵,就讓奇點糕帶著大家,來了解一下這份報告中有趣的細節吧~
癌症發病趨勢
報告中提到,2018年,全美將有1,735,350例新發病例,平均每天4,700例。在男性中,前列腺癌、肺癌與結直腸癌依舊名列前三,這三種癌症將會占去42%的發病比例,僅前列腺癌自己就要分得五分之一的江山;對女性來說,則是乳腺癌、肺癌與結直腸癌為必須注意的對象,特別是乳腺癌,將要占據新發病例的30%。
2018預估男女不同癌症發病率
除了生理原因導致的癌種差異,男性與女性本身的發病率也略有差異。根據報告中的數據,男性一生中被診斷癌症的概率為39.7%,而女性為37.6%。實際上,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男性的癌症發病率一直顯著高於女性。
不管發病還是死亡,男性一直都顯著高於女性
不過好消息是,在過去的十年裏,男性的癌症發病率有了穩定的下降,平均2%每年,相對來說女性則變化不大。其實在控製得相對較好的肺癌、結直腸癌領域,男性和女性的發病率都得到了大幅的下降,但是不容樂觀的是,女性乳腺癌、子宮癌、甲狀腺癌和黑色素瘤的發病率都有所提升,整體來看,發病率就保持穩定了。
至於性別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影響,研究者認為這是由環境、體內激素水平等因素綜合決定的。還有一個令人不太能料到的原因就是身高……是啊,這種取決於基因和幼年期營養的因素,竟然與癌症發病率有著顯著的正相關[2]。而普遍來說,男性要比女性更高一些,這也是癌症發病率性別差異的一個因素[3]。
說到過去一段時間內癌症發病率的變化,大家看一下下麵這張圖↓
1975年至2014年,美國不同癌種男性、女性發病率
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嗯~別的癌症發病率曲線變化都比較平滑,前列腺癌這是咋了,怎麼和過山車一樣?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間,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有一個飆升。這個尖峰並不代表當年出了啥核泄漏之類的大事,導致男同胞們集體癌變了,而是因為一種新型技術的出現,那就是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測(PSA)[4]。這種新型檢測技術能夠實現超早期的前列腺癌診斷,很多還沒出現症狀、還沒發病的患者也可以被檢查出來。
但這個尖峰過去之後,曲線應該依舊是趨向於平穩的呀,怎麼還是抖個不停呢?殊不知PSA雖然實現了早診,但一些良性的前列腺增生和炎症會導致假陽性的出現,本來一些沒患癌症的人這不是要被嚇死了麼。為了避免過度診療,聯邦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分別在2008年和2011年調低了男性使用PSA檢測的推薦等級[5,6]。
效果挺明顯的,發病率是降了不少。不過隨之而來的是,50歲至69歲的男性中,晚期前列腺癌的診療率略有上升[7],從長遠來看,受到影響的年輕男性或許更多[8,9]。所以在2017年4月,USPSTF又調高了PSA的推薦等級[10,11]。
結合時代與社會變遷再來看這份圖表,是不是有趣多了?
癌症死亡趨勢
根據報告中的數據,2018年,全美將有609,640人死於癌症,這意味著每天會有1700人去世。不出意料的是,罪魁禍首依舊是我們熟悉的四大殺手,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結直腸癌。這四種癌症要占到所有因癌死亡人數的45%,25%歸罪於肺癌。
2018年預估男女各癌種死亡率
美國總體癌症死亡率在1991年達到了一個峰值,當年癌症死亡達到了215.1人/10萬。不過好在,從1991年至今的二十餘年裏,癌症死亡率總體保持著非常平穩的下降態勢。2015年,癌症死亡已經降低到了158.6人/10萬,相比1991年足足降了26%。假設死亡率保持在91年,那麼在這二十多年裏,美國少死了240萬人。
藍線為實際死亡人數,紅線為按91年死亡率的預估死亡人數
這項令人驚歎的成就主要來自對煙草的控製和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
從過去近一百年間的癌症死亡率趨勢可以看出來,1991年的死亡峰值,基本上要“歸功”於肺癌的不斷努力。肺癌的主要誘因是啥?抽煙唄。如今我們都知道的害人精煙草,一度是高雅和老練的象征。如果有機會回到六十年前的美國,大家一定會嚇一跳,那個時候,吸煙被認為是在任何地點都可以做的事情。
不過好在以抽煙為時尚的風潮很快被逆轉,人們迅速認識到了煙草的危害。1964年,美國公共衛生局發布了第一份“吸煙與健康報告”,隨後通過提高煙草稅、加強宣傳、推動立法等各種手段,成功降低了吸煙率。根據美國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在2015年發布的調查結果,當年美國成人吸煙率僅為15.2%,與2014年相比大幅下降2個百分點。
美國疾控中心提供,從1965年至2014年度吸煙人數,未成年吸煙者也成了大問題[12]
隨之而來,美國人的肺癌死亡率也大幅下降。在1990年到2015年間,男性的肺癌死亡率下降了45%;2002年到2015年間,女性的肺癌死亡率則下降了19%。這都要歸功於人們意識到了吸煙的危害,以及全麵控煙政策的實施[13]。
而由於PSA檢測,在1993年到2015年間,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下降了52%。同樣,因為醫療科技的進步,1970年至2015年結直腸癌死亡率下降了52%,1989年至2015年間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則降低了39%。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社會先進吃得好了,肝癌、胰腺癌等消化係統癌症死亡率有輕微升高。女性宮頸癌也成為了新的關注點。
1930年至2015年各癌種死亡率
癌症五年生存率
讚美科學!因為醫療手段的進步,很多癌症實現了“盡早診斷,盡早治療”,大部分癌症的5年生存率都有了顯著的提高。特別是在造血和淋巴係統惡性腫瘤,因為靶向治療等一係列新療法的出現,患者的生存率大增。拿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舉例(CML),1970年代,CML五年生存率僅有22%,在2007年至2013年間已經達到了68%[14],這基本得益於酪氨酸激酶抑製劑的出現[15]。
在肝癌上,早期診斷的患者也因為肝移植技術的出現重獲人生。但是麵對一些早診手段尚不完善的癌症,例如肺癌和胰腺癌,我們需要做的尚且還有很多。
多年來癌症5年生存率數據
種族與地域差異
眾所周知,癌症是個與基因相關的疾病,那麼自然也不能例外地與人種掛上關係。
對我們來說的好消息是,黃種人患各大癌症的幾率普遍較低。而對黑種人和白種人來說,雖然他們的發病率差異並沒有十分大,但是死亡率卻一直有著比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因為經濟水平與社會地位產生的。畢竟在美國,有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至今都存在著對有色人種的歧視,有色人種很難獲得與白人一樣的社會地位,自然就更難享受到一樣的醫療水平。
各人種全癌種發病率
在1993年,黑種人與白種人因癌死亡率差異達到了峰值,黑種人的死亡率足足高出33%。這種情況在近年似乎有所好轉。根據報告中的數據,2015年黑種人因癌死亡率僅比白種人高14%。不過考慮到數據主要涉及65歲以上的老人,而得益於平價醫療法案(ACA,即奧巴馬醫改),這部分人是普遍享有公共醫療保障的,自然生存率更高。考慮到這一點,實際的死亡率差異可能會更大。
而這種種族的不平等在各個州之間也不一樣。在全美各大洲之中,馬薩諸塞州差異最小。為啥,該州作為改革的先驅,已經在2006年開始並實現了全麵的醫保覆蓋,不能說與死亡率的降低沒有關係[16]。
在一些更加“田園”的州,比如西弗吉尼亞和肯塔基,社會經濟、衛生政策等諸多條件也限製了醫療水平,因癌死亡率要比其他州更高。
嘛,這部分實在不是奇點糕的專長,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去了解。
最後的話
總的來說,癌症死亡率持續20年下降確實是一項公共衛生的偉大勝利(順便吐槽,美國死亡因素前十裏麵,隻有癌症這一塊是下降的)。
最後讓我們用報告的最後一段來結尾吧。
“推進與全民癌症的鬥爭,需要廣泛應用現存的控癌知識,包括禁煙、增加宮頸癌與結直腸癌的篩查,加強HPV疫苗接種,涵蓋所有公民,並對弱勢人種進行扶持。”[1]
感覺這段話拿到中國來也很合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