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這件事已經和以前大不一樣了。對許多人而言,生育與否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但生育能力說卻愈來愈變成個問題——特別是對男性而言。
新的研究表明,人類精子的發育正麵臨 PM2.5 的威脅。雖然其影響很小,但對於那些備孕的人來說,這可能讓他們的生活天翻地覆。
對於全球約 4800 萬對生育困難的夫婦而言,問題可能更多的來自於準父親。已經有研究指出,一係列環境因素對精子質量存在著潛在的影響,其中包括了殺蟲劑等汙染物。
在實驗室條件下,人們發現由重金屬與多環芳烴等物質組成的大氣顆粒物(PM)對動物的精子有影響,這與基於人類的實際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一個由香港中文大學主持的中國研究團隊在此類調查中增加了樣本量,對生活在台灣的 6475 名捐贈者的精子進行了測試研究,探索大氣中 PM2.5 對精子的影響。
捐贈者在 2001 年與 2014 年間均參加了標準體檢,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取得他們身體狀況的詳細信息與精子樣本。隨後,研究人員將采樣日期與當天捐贈者所在地的空氣質量記錄進行匹配。由於精子生長周期通常在 40-100 天,研究人員在兩年中,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樣本采集與研究。
他們發現樣本中暴露在 PM2.5 環境下與精子的大小、性狀及活性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當每立方米(35 立方英尺)空氣中的顆粒物增加 5 毫克時,正常精子與異常精子的比例便下降一個百分點。排除了吸煙與飲酒等其他可能性後,研究人員發現,吸著更高濃度的 PM2.5 空氣,可能會使你的精子量處於最低的那 10%。
“盡管影響很小,在臨床上幾乎可以算微不足道,但這成為了對公眾健康的一項重要挑戰。”研究人員在研究中指出。
遺憾的是,該研究僅暗示一種關聯性,沒有闡明汙染物和異常精子之間的確切聯係。同時,研究也沒有為能否解決生育問題提供信息,因此還沒找到不孕不育或許與“不良精子”確定的關聯。
過去對於不孕不育的研究多歸因於精子總數的減少。一項基於 1973 年至 2011 年間所收集到數據的研究表明,現代西方男性的精子數僅為先前的一半,且以每年 1.4% 的數量持續下降。但這項研究反而表明 PM2.5 濃度與精子數量呈正相關。換句話說,空氣質量較差對精子並無益處,但是暴露在汙染物中可能會促使我們的身體做出反應,製造更多的精子。
我們已經不需要更多的理由了,生育能力的下降時刻提醒我們對家庭和社區的空氣質量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