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生病以後,擺在中國人麵前兩大選擇——看中醫還是看西醫,這是個問題。曾有個針對近1.5萬人的調查,87%的人表示“相信中醫”,但僅有27%的人“生病後首先看中醫”,這是怎麼回事?
這裏首先要澄清一個誤區,即開中藥的醫生就是中醫師。真正的中醫師,在於他診治疾病所依據的醫藥學理論,即堅持辨證論治的原則,根據“望聞問切”獲知病人身體狀況,分析歸納為“證候”,然後在此基礎上選擇中藥。但有些人號稱中醫師,卻僅僅依據西醫藥學的檢查指標診病,並且把中藥當西藥使用,就算能治好病,也不屬於中醫師的範疇。
無論中醫藥學或西醫藥學,都不是醫藥學的唯一標準。在中、西醫藥學尚未統一的現今,二者各有優勢,也各有劣勢。總的來說,中醫藥學準確性高,精確性差;西醫藥學準確性差,精確性好。從診斷上講,再高明的中醫師也判斷不出體溫是38攝氏度還是40攝氏度;再高明的西醫師也說不清,同為上呼吸道感染,誰是熱證,誰是寒證。從藥物上講,中醫藥學用地道藥材來保障質量,但難以達到分子水平;西醫藥學能從分子水平保障藥物質量,卻不能針對性地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中、西醫都可以使疾病得到控製。隻不過,中醫藥學診治的是“病的人”,西醫藥學診治的是“人的病”。
中醫藥學以宏觀知識為基礎,西醫藥學以微觀知識為基礎,而現代人的知識結構主體是微觀知識,因此,現代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西醫師的診治。這也就能理解,為何許多自稱“相信中醫”的人卻未必首選中醫看病。
明確了何為中醫師和西醫師,又明確了中、西醫藥學的優勢、劣勢,對患者的選擇大有益處。具體如何選擇,有3點供參考:
1.相信科學,不要簡單地相信傳言。關於中西醫最常聽到的說法有:中醫治慢病,西醫治急病;中醫治病去根,西醫治病隻是頂一頂;中藥毒性小,西藥毒性大等。這些傳言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卻不是中、西醫藥學的本質區別,故難以作為選擇的依據。僅就急病和慢病而言,中醫也能治急病,如2003年的SARS,中醫臨床就達到了較好的療效。國外沒有中醫師,西醫也在臨床治療慢性病。藥物方麵,中藥之所以毒性較小,是中醫藥學的宏觀優勢決定的;西藥毒性大,則是西醫藥學的宏觀劣勢決定的。
2.明確病因和病況以後再選擇。盡管現代人的知識結構總體上與中醫藥學的知識結構不同,但中醫畢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國人總會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例如“上火”是中醫藥學的病況,大部分國人都能理解其含義。有人會說,我不是學醫的,怎能懂那麼多病因、病況?這就要多學習,懂的多了,才不會盲目選擇。
3.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選擇。無論先看中醫還是西醫,療效好,就說明選對了;若診治後不見功效,甚至病情加重,則說明選擇得不對,應另作他選。切勿先入為主,僅相信中醫或西醫,把治病的道路堵死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