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無力(MG)是一種由神經 - 肌肉接頭處傳遞功能障礙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胸腺與該病的發病機理密切相關,自 1944 年 Blalock 等報道了 20 例經胸骨胸腺切除術的 MG 患者可有效延緩症狀之後,胸腺切除已成為 MG 綜合治療的首要方案。目前對於伴有重症肌無力的胸腺瘤患者主張接受全胸腺切除。
然而,導致患者術後出現肌無力危象(POMC)的危險因素目前並不明確。鑒於此,來自上海中山醫院的丁建勇教授等開展了一項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EJCTS雜誌上。
回顧性分析上海中山醫院2005年至2014年間接受全胸腺切除術的127例重症肌無力患者(男性,68例,女性,59例,中位年齡50歲)的臨床資料。對術後出現POMC的因素進行分析:性別,年齡,症狀持續時間,延髓症狀,吸煙史,肌無力危象史,合並症,圍手術期吡啶斯的明和潑尼鬆龍治療,肺功能和血氣參數,Osserman分期,手術方式,主要並發症,世界衛生組織(WHO)組織學分型,Masaoka分期和免疫球蛋白或血漿置換的使用。
該研究發現,13例(10%)患者術後發生POMC並需要插管。所有患者在2-28天(中位數9天)拔管並予以出院。單因素分析顯示POMC與Osserman-IIA-IV期相關,(OR)=4.928,95%置信區間(CI)=1.286-18.882,P=0.01],延髓症狀(OR=3.828,95%CI=1.112-13.176,P=0.04),第一秒用力呼氣量<70%預測值(OR=4.856,95%CI=1.380-17.081,P=0.02)。
此外,世衛組織分型B2-B3型比A-B1型胸腺瘤更容易發生POMC(OR=8.118,95%CI=1.020-64.590,P=0.03)。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WHO組織學分型為B2-B3(OR=10.041,95%CI=1.228-82.090,P=0.03)和Osserman IIA-IV期(OR = 5.953,95%CI = 1.506-23.538,P ?= 0.01)為術後POMC的獨立預測因素。
所以研究者者認為,Osserman分期(IIA-IV)和WHO分型為B2-B3的胸腺瘤是伴有重症肌無力的胸腺瘤患者接受全胸腺全切除術後發生POMC的獨立預測因素。因此,對於這部分患者應提供足夠的圍術期護理。
原始出處:
Liang Xue et al.Risk factors of myasthenic crisis after thymectomy for thymoma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Volume 52, Issue 4, 1 Oct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