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醫學領域正朝著精準醫學的理念方向發展,醫學機器人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正符合這種趨勢。”日前,在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活動——“青年創新前沿論壇”上,來自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的神經外科醫師白洪亮詳細介紹了多功能機器人在神經外科手術上的應用。
醫學機器人在3個方麵具有比較明顯的特征:首先是具有一個完整的術前計劃;其次是可以對患者的實際顱腦位置進行匹配;第三是進行機器人的輔助定位操作,定位精度小於1毫米。“比如,法國研發的ROSA多功能機器人,就是非常精準的機器人。”白洪亮介紹。
那麼,機器人在臨床中究竟有何優勢呢?與人類相比,機器人在手術中的精準程度、安全性保障以及病灶定位方麵,均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比如,在神經內窺鏡的手術中,醫學機器人通過製定手術計劃,配合神經內鏡精準確定腫瘤切除大小和範圍,幫助醫生實現安全範圍操作。“機器人在術中可以提供導航和精細操作,誤差僅達0.1毫米,移動的最小範圍可達0.1毫米。”白洪亮指出,相對於人手的晃動,機器人可以非常穩定地實現安全操作。
因此,機器人大幅提升了手術中的安全性。比如在傳統手術中,顱內多發腫瘤的處理難度很大,一旦手術創傷過大,就會對患者腦功能產生影響。而機器人可以利用激光探頭導航,在顱腦狹窄的視野空間中為醫生實時顯示腫瘤切除範圍和大小,判斷手術位置。在顱腦穿刺過程中,往往會經過大腦很多組織和結構。因此,醫生會利用醫學機器人在三維層麵調整手術方案,避開會造成大出血的關鍵部位。此外,醫學機器人還能幫助醫生實施精準的3D化療以及幹細胞植入技術,保證藥物能在1到2毫米的位置上發生作用,大大提升手術安全性。
在癲癇病灶的定位中,醫學機器人的發揮空間更大。白洪亮指出,癲癇發作具有多種原因,腫瘤、創傷、出血等,明確病灶才能利於治療。但是,很多患者的病灶很難定位,這就需要植入電極采集電生理信號,輔助定位。如果使用傳統方法,每位患者植入10個電極約需6小時,而使用機器人植入僅需1個小時,可以大大減少手術時間,並減少患者術中麻酥時間,從而縮短創後康複時間。
在機器人輔助下,醫生的手術速度更快。“以前,雙側腦深部電刺激療法(DBS)植入約需1.5至2小時,在機器人ROSA的輔助下,大概在1小時左右。”白洪亮指出,醫學機器人可以幫助醫生減少手術時間,也減少了手術中可能出現的風險,真正助推了神經外科的精準性;對於患者而言,能夠接受更加精準微創的治療,並減少身體損傷,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