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需要對先天性心導管插入術後不良事件的風險進行標準化,以公平對比不同醫院間的患者結局,並作為質量改善的基礎。這個項目的目標是製定一種風險標準化方法,以便在比較NCDR?IMPACT TM(改善兒科和成人先心病治療)登記的主要不良結局時根據患者特征進行調整。
共確定了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間MPACT接受心導管插入術的39725例連續患者。鑒於先天性心髒病介入手術的異質性,根據經驗數據和專家意見得出新的手術類型風險類別,以及血流動力學易損性的標誌。由70%的隊列中使用多變量分級logistic回歸模型,用於識別預測心導管插入術後主要不良事件(MAE)或死亡的患者和手術特征,並在剩餘30%隊列中進行驗證。
在推導和驗證隊列中MAE或死亡比率分別為7.1%和7.2%。確定了6個手術類型風險類別和6個獨立的血液動力學易損性指標。最終的風險調整模型包括手術類型風險類別,血流動力學易損性指標數,腎功能不全,單心室生理和凝血障礙。該模型在推導和驗證隊列中區分良好,C統計量分別為0.76和0.75。驗證隊列中的模型校準優良,斜率為0.97(標準誤[SE] 0.04; p值[差值1] = 0.53),截距為0.007(SE 0.12; p值[差值0 ] = 0.95)。
建立先天性心導管插入術後不良結局的經驗證風險標準化模型可以支持在IMPACT登記中報告風險調整結局,作為質量改進的基礎。
原始出處:
Natalie Jayaram, John A. Spertus, Kevin F. Kennedy, et al.Modeling Major Adverse Outcomes of Pediatric and Adult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Undergoing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Observations from the NCDR IMPACT Registry.Circulation. 7 Septembe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