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檢查方法及正常X線表現

作者: 田軍 來源:熊貓放射 日期:17-08-31

        胃腸道常規檢查和特殊檢查方法有哪些?

        常規檢查:

        腹部透視或腹部平片

        食管及胃鋇餐檢查

        小腸氣鋇雙對比檢查

        鋇灌腸檢查

        特殊檢查:胃腸道低張力雙對比造影、髒壁造影、腹腔血管造影、X線電影攝影及錄像檢查

        鋇餐檢查注意事項有哪些?

        (1)造影前準備:病人禁食6~12小時,並於檢查前三天停服鉍劑、鈣劑等高原子量藥物或影響胃腸功能的藥物。疑幽門梗阻患者,應抽淨胃內液體後再做檢查。食管檢查不必作上述準備。

        (2)鋇劑的配製:必須應用醫用純淨硫酸鋇,因為它不被胃腸道吸收,也沒有過敏反應。調製鋇劑時,必須攪拌均勻,配製後存放時間不易太長,以防變質中毒。

        稠鋇劑用於檢查咽部及食管,其鋇、水重量比例為3:1~4:1,要求調成糊狀。食管狹窄者可酌情用適當稀鋇。

        稀鋇劑用於口服檢查胃、小腸和結腸,其鋇、水之比為1:1。

        (3)適應症和禁忌症:任何有腹部症狀的、診斷未明確的病員都適於進行造影。唯一的禁忌症是胃腸穿孔。急性消化道出血在出血停止後7~14天適於鋇餐檢查,但操作仍需輕柔。胃腸道不全梗阻可選擇性的做碘水造影或鋇餐造影。

        全消化道鋇餐造影一般分為幾個階段?

        (1)第一階段:上消化道檢查,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同時注意觀察空腸上段。

        (2)第二階段:服鋇2~3小時後,仰臥位複查胃腸道排空情況,重點檢查小腸。

        (3)第三階段:服鋇後6~8小時,觀察胃小腸排空情況,重點觀察回盲部及部分升結腸。對於腸運動功能異常者,以上檢查階段和時間應酌情掌握。

        嬰幼兒可用消毒的細胃管注入胃或用奶瓶吸吮給入100ml觀察。最好用俯臥位觀察,防止鋇劑返流入喉部吸入氣管,造成肺部並發症。嬰兒透視程序要短。

        鋇灌腸造影檢查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1)造影前的準備:患者於檢查前6小時不進有渣飲食,口服瀉藥清潔腸道,並於檢查前一小時清潔灌腸。

        (2)鋇劑配製及用法:鋇水重量之比約為1:4。先注入400ml左右稀鋇進行透視觀察後,再注入1000ml的氣體進行雙重造影,對小病變的檢出較單純注入鋇劑更有價值。

        (3)操作方法:灌腸筒應距台麵70~80cm,插管深度約10cm為宜。要特別注意鋇劑先端,觀察其走行,有無受阻、分流及殘缺影等。在鋇柱先端達結腸脾曲時,將病人左側抬高,使鋇柱易經橫結腸、結腸肝區、升結腸達盲腸。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減少腸液分泌,有助鋇劑粘附在粘膜上。

        什麼是胃腸道低張力造影?

        利用膽堿能神經阻滯藥物使平滑肌鬆弛、張力減低和腸蠕動減弱或消失,而進行的胃腸道氣鋇雙對比檢查,稱為胃腸道低張力造影。所謂的胃腸氣鋇雙對比造影、十二指腸低張造影皆屬胃腸低張力造影方法。

        常用的低張藥物可為阿托品或山莨菪堿10~20mg肌注。充氣方法有三種:氣管法、發泡劑法、咽氣法。多采用發泡劑法。

        胃低張力雙對比造影能夠顯示胃壁的細微結構,即胃小區和胃小溝。能發現常規鋇餐造影所不能發現的病變,如早期胃癌、糜爛性胃炎、細小的線形潰瘍等。低張力雙對比造影對診斷十二指腸本身及相鄰髒器病變效果良好。

        消化係統

        食管的大體解剖與X線解剖分段有何不同?

        食管是介於咽與胃之間長度約25~30cm的肌肉管道,擴張時寬約1.5~3cm,靜止時外形前後扁。上界起自C6水平的環狀軟骨下緣,下界約在T11水平連接胃的賁門。

        通常解剖學與臨床學將食管分為頸、胸和腹三段。

        X線解剖一般分上、中、下三段:

        上段自入口到主動脈弓水平上緣(C6~T4)

        中段自主動脈弓上緣至右肺下靜脈(T4~T8)

        下段自右肺下靜脈至賁門口(T8~T11、12)

        食管有哪些生理狹窄和壓跡?

        正常情況下,食管有四處生理狹窄和三處壓跡。

        四處狹窄為:

        ① 咽同食管交界處,即食管上端;

        ② 主動脈弓壓跡處;

        ③ 左主支氣管橫過食管處;

        ④ 食管下段相當於膈肌食管裂孔處。

        其中,第一狹窄最顯著,第四狹窄次之,第二、三狹窄同壓跡相關。

        三處壓跡為:

        ① 主動脈弓壓跡;

        ② 左主支氣管壓跡;

        ③ 左心房壓跡。

        什麼是賁門管?食管下括約肌位於何處?何謂齒狀線?

        賁門管又名胃食管前庭。該段消化道與食管和胃無論在解剖形態、生理功能或神經支配等方麵均不相同,故可作為一獨立單位。它是具有括約作用的一小段食管,係生理性括約肌。食管下括約肌位於膈上1~2cm處。食管的蠕動到此明顯減弱。

        正常情況下,該段食管位於膈肌食管裂孔上下,全長約3~5cm。其上界相當於膈食管韌帶附著處,深吸氣時被牽引向後成角,相當於所謂的“下食管括約肌”,位於膈上2~4cm處。其下界為膈下1~2cm處,是與胃的交界,此處粘膜為食管鱗狀上皮和胃柱狀上皮的移行區,稱為Z線。賁門管周圍為膈—食管膜所包繞,並由其將食管固定在膈肌裂孔之間(圖)。

        賁門管的粘膜皺襞較食管略粗且多(正常食管粘膜紋約2~4條),與胃交界處和胃底呈放射狀的粘膜皺襞相續,在局部形成所謂的齒狀線。

        何謂膈壺腹?

        膈上約4~5cm長的一段食管,在蠕動波到達時,往往舒張、膨大呈壺腹狀,最寬處可達4cm以上,但一般不超過5cm。X線診斷學上稱此膨大為膈壺腹。以吸氣或瓦爾薩瓦呼吸法時,顯示最為突出。膈壺腹一般隻能暫時存在,即使吸氣後持續屏氣,膨張部分也逐漸變成與其上方食管粗細相仿。賁門管部分參與膈壺腹形成。

        什麼是食管的原發蠕動、繼發蠕動、第三收縮和逆蠕動?

        食管的運動形式一般有下列四種:

        (1)原發蠕動(第一蠕動):為伴隨吞咽動作而開始的蠕動波,即隨著每次吞咽動作,緊接咽部的收縮,在食管的上端出現的一個蠕動波。原發蠕動波表現為前麵舒張,後麵收縮的波形運動,以每秒3~6cm的速度,從食管上端到食管下端膈上數厘米處為止。

        (2)繼發蠕動(第二蠕動):當食管內容物未被原發蠕動波排空時,則食團可刺激食管壁而引起額外的繼發的蠕動波。除在主動脈弓部位開始時呈痙攣狀態外,與原發蠕動相仿。

        (3)第三收縮:與蠕動無關的、局部節段性的、暫時的食管收縮。一般代表不正常的運動形式。多見於老年人和某些神經官能症患者。

        (4)逆蠕動:正常食管很少出現。當有梗阻時發生自梗塞處的逆行蠕動波。

        胃X線解剖部位如何命名?

        食管進入胃部的開口部位叫賁門。

        賁門水平線以上部位稱為胃底。

        以賁門為中心,半徑大約2.0cm大小的一個圓形區域叫賁門區。

        胃的右上邊緣叫胃小彎,外、下側邊緣叫胃大彎。

        胃部通向十二指腸的細、短管狀結構叫幽門或幽門管,長約0.6cm,寬約1.0cm。

        胃小彎向下行,然後轉向右上或略呈水平轉向右方,轉角處叫做角切跡或胃角。

        角切跡和大彎最低點之連線,與幽門之間的區域叫胃竇。

        胃竇與胃底之間的區域叫胃體。幽門近端大約2.5cm一段胃竇,又叫幽門前區。

        胃的X線形態分為幾型?

        ①牛角型:常見於矮胖的人,肌張力高,從胃底至幽門逐漸從粗到細,角切跡不太明顯,胃下緣位置較高,在髂脊以上;

        ②魚鉤型(中間型):常見於中間體型的人,肌張力中等,胃角明顯,胃下緣約在髂脊水平;

        ③瀑布型:胃底位於胃體後上方,胃泡甚大,胃體較細,胃下緣多在臍以上或同高;

        ④無力型:常見於瘦長或瘦弱的人,肌張力低,上窄下寬,角切跡明顯,常低於髂脊水平。

        胃粘膜紋呈何形態?

        胃底的粘膜紋排列不規則,彎彎曲曲,好像擁擠在一起的樣子。正常賁門區的粘膜紋可以與其鄰近的胃底和胃體上部的粘膜紋連成一片,沒有特殊標誌。賁門區向下,近小彎側的粘膜紋,一般可見4~5條,與小彎平行;至胃角以後,一部分順小彎走向轉向胃竇,一部分呈扇形分布斜行向大彎側。胃體大彎的粘膜紋彎彎曲曲,呈斜行或橫行,使大彎側胃壁高低不平。胃竇粘膜紋以縱行為主,在收縮狀態下都呈縱行。在舒張狀態下,則有較多的橫行及斜行粘膜紋見到,並使胃壁出現3~6mm的齒狀切跡。

        胃粘膜紋的正常寬度是多少?

        一般胃大彎側的皺襞紋較小彎側為寬,胃體、胃底的粘膜紋較胃竇為寬。服少量鋇餐(胃小者約15ml,胃大者約30ml),顯示大彎側粘膜紋所形成的鋸齒狀邊緣,測“鋸齒”的高度,所反映的是大彎側粘膜紋的厚度,正常為1cm左右,低於0.5cm或高於1.4cm為異常。近小彎側和胃體中部粘膜紋寬度約0.5cm左右,最細可達0.3cm,最寬可達0.7cm。胃竇的粘膜紋多數寬0.2~0.4cm,而寬於0.5cm為異常。

        什麼是胃小區、胃小溝? 雙對比檢查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胃小區和胃小溝是粘膜表麵的微皺襞。呈微小的凹凸不平,外觀很似桔皮。胃粘膜表麵存在有很多小溝,即胃小溝,並交織成網狀。小溝之間的微小隆起即胃小區。在X線上,正常胃小溝表現較清晰連續,溝的寬窄大致不超過1mm。胃小區網格較規則整齊。正常胃小區的大小1~5mm。其直徑在胃竇一般不超過2.5mm,在體部不超過3mm。若胃粘膜活檢有輕度淺表性炎症,而胃小區又未超過上述標準,一般將它作為正常胃小區進行診斷。

        胃小區的形態呈圓形、橢圓形、長條形、多角形和不規則形,但很少單獨出現,而是以某一形態為主的組合表現。在造影檢查時,凡能看到條狀粘膜紋者,就不可能很好地顯示胃小區。這種情況表示胃本身沒有充分擴張,又沒有使胃壁得到鬆弛。但胃內氣量過多,胃過度擴張,其胃小區同樣不能顯示。此時略將胃部氣體部分排出到十二指腸,胃內氣量減少,方能顯示胃小區。

        十二指腸大體解剖分為幾部分?腸壁分為幾層?生理蠕動有何特點?

        十二指腸為小腸的開始段,上連胃出口,下經十二指腸空腸曲接空腸,全長25~30cm,相當於本人十二個手指的指幅,故而得名。多呈“C”字型,少數呈“V”形,胰頭嵌入十二指腸圈內。解剖上分為上部(相當於球部和球後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V”形者無水平部。

        十二指腸以及空、回腸壁在組織學上由內向外有下列四層:①粘膜層:可見許多突入腸腔的絨毛,在絨毛與粘膜肌層之間為固有膜;②粘膜下層;③肌層:為平滑肌,分內環肌和外環肌;④漿膜層。

        十二指腸的運動主要為蠕動,有時還會出現少數逆蠕動。所以,隻要鋇劑順利通過十二指腸空腸曲,即暫時的不頻繁的逆蠕動無病理意義。在無梗阻的情況下,如逆蠕動頻繁,多提示為植物神經功能失調。

        十二指腸降部內緣有何重要解剖結構?

        (1)球部及球後部:球部一般呈鈍角的等腰三角形,分為底、體、頂部。在基底部有兩側對稱的穹窿,正中與幽門管相通。球後部為十二指腸球頂部之後、降部開始之前的一段十二指腸,可長達4~5cm,短至幾乎不存在。球部粘膜紋多有3~4條呈縱行,寬約2mm,亦可呈斜行、橫行及網狀。球部不完全充盈時,粘膜紋可使球形態不規則。

        (2)降部、水平部和升部:通常稱為十二指腸二、三、四段。三部形成半環形的十二指腸圈,常呈“C”字形。十二指腸空腸曲位置變化較大。十二指腸這三部分粘膜紋呈花紋狀或色板狀,擴張時呈橫行。

        (3)十二指腸降部內緣的重要解剖結構:①岬部:在降部中上段交界附近呈肩樣突出,稱為岬部。可驟起或漸漸突起。此處腸腔最寬,為憩室好發部位。②乳頭:在岬部內下方,呈圓形或卵圓形,大小變異很大,但很少超過1.5cm直徑,其上方偶可見到副乳頭。③縱行粘膜紋為包繞乳頭的粘膜向下延伸0.5~1.5cm的粘膜紋,消失在花紋狀粘膜紋中。④垂直段:在岬部下方1~2cm處,實際上為縱行粘膜紋所在地。該段與對側緣相比比較平直。

        小腸分為幾組?

        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空回腸全長5~7m,其中空腸約占2/5,回腸約占3/5。

        為了便於描述,小腸分為六組:①十二指腸;②上部空腸,位於左上腹部;③下部空腸,位於左中腹部;④上部回腸,位於中腹部稍偏右;⑤中部回腸,位於右中、下腹部;⑥下部回腸,位於盆腔。

        鋇餐檢查:空腸粘膜皺襞顯著,呈羽毛狀;回腸粘膜皺襞不明顯,多呈環狀;回腸末段常顯示縱行皺襞。空腸的管徑較回腸略粗大,前者一般為2.0~3.0cm,後者為1.5~2.5cm。

        小腸的運動形式有幾種?鋇餐在小腸內通過時間是多少?

        小腸的運動形式主要是分節運動和蠕動。正常蠕動有推進性蠕動和鍾擺樣蠕動。鋇劑在小腸內通過的時間因人而異,且影響因素很多。鋇餐與食物通過時間也不同。空回腸的動力與胃排空速度快慢有關。鋇劑通過全部小腸的時間,一般約在服鋇後3~5小時,少於2小時為運動增快.多於6小時以上者為運動減慢。排空時間一般不超過8~9小時。如12小時始排空,則為異常緩慢。

        結腸分為幾部分?何謂結腸下垂?

        結腸圍繞在小腸周圍,起始於盲腸,止於肛門,全長約150cm,寬4~7cm。腸壁由內向外分為四層: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漿膜層。

        結腸共分為六部分: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肝曲位於升、橫結腸之間,脾曲位於橫、降結腸之間。在盲腸內壁上端有回盲瓣,為小腸進入結腸之處。回盲瓣以下為盲腸,呈袋狀,長5~6cm,寬約6cm。回盲瓣以上至肝曲為升結腸,長約20cm。肝曲至脾曲為橫結腸,長約50cm。脾區以下至髂脊為降結腸,長約25cm。髂脊以下至骶3水平為乙狀結腸,長約40cm,因形狀似“乙”字而得名。由乙狀結腸轉向垂直處至肛門為直腸,長約12cm。直腸腔內有2~3條半月形橫皺襞。升、降結腸位置靠後,屬腹膜間位器官;橫結腸位置靠前,屬腹膜內位器官。

        老年人可整個結腸位居盆腔,稱為結腸下垂,常引起便秘等症狀。

        結腸的結構特征有哪些?結腸粘膜皺襞的X線表現如何?

        (1)整個結腸表麵可見多數半圓形膨隆,由橫行陷溝分開,稱為結腸袋。這是由於深入腸腔的不完全間隔把腸腔分為多數階段所形成。這些間隔名半月襞,與外表的陷溝相對應,由粘膜層、粘膜下層和部分肌層所構成。結腸袋以升、橫結腸最明顯,乙狀結腸以下逐漸消失。

        (2)結腸的粘膜紋X線有橫、縱、斜三種方向,大都不規則地相互交錯著。盲、升和橫結腸的粘膜紋較結腸遠段為顯著。縱行粘膜紋多見於左半結腸,尤以乙狀結腸下段為多,也見於結腸收縮著的部分。

        結腸的運動形式有幾種?鋇劑在結腸的通過時間是多少?結腸的生理性狹窄有幾處?

        (1)結腸的運動形式:X線所見主要為擠牙膏狀十分強烈的蠕動,即所謂集團運動。集團運動從結腸肝曲附近發生向前推進。正常情況下集團運動每天隻發生一二次,但在鋇灌腸時可頻發。此外還有分節運動。

        (2)鋇劑的通過時間:一般情況下,口服鋇劑後1.5~3小時盲腸即可見到,3~6小時到達結腸肝曲,6~9小時到達脾曲,24~48小時內排空。

        (3)結腸的生理性狹窄:結腸的某些部位可經常處於收縮狹窄狀態,稱生理收縮或生理括約肌收縮。收縮長度自數毫米至10餘厘米不等。短者很像腸壁上長出的隔膜,長者呈光滑的收縮段。常見的部位為橫結腸中段;其次為直腸、乙狀結腸交界,乙狀結腸、降結腸交界處,降結腸下段,脾曲下段,升結腸近段及盲、升結腸交界等共七處。

        闌尾正常有何X線表現?

        ①形態和位置:表現為一條遠端閉塞的盲管。可分為底、體、尖部。底部開口於盲腸內側。闌尾一般長5~10cm,寬2~4mm,外形柔軟,常呈蜷曲狀。個別闌尾可以細如發絲,也可粗達1cm左右。由於腔內含有粘液和糞便,可產生圓形或橢圓形充盈缺損。其位置多變。

        ②充盈及排空:闌尾的充盈是被動性的。隨盲腸腔內鋇劑增多,盲腸收縮後腔內壓力增高。當闌尾頸部肌肉放鬆時,鋇劑才能進入闌尾內。一般鋇餐檢查顯示率為75%~85%左右,鋇灌腸顯示率為25%。大多數闌尾內鋇劑隨盲腸的排空而排盡。

        ③闌尾的運動:可有分節運動和蠕動。

        胃腸道病變的基本X線表現有哪些?

        胃腸道病變的X線表現可歸納為器質性和功能性兩方麵的若幹征象。這兩種性質的改變常是互為因果。綜合起來不外下列八大表現:

        ①位置大小的改變:大小的改變即管腔的縮窄或增寬。

        ②輪廓的改變:包括向腔外突出的病變如龕影和憩室,向腔內伸入的病變表現為充盈缺損。

        ③粘膜皺襞的改變:包括粘膜皺襞的肥厚和萎縮、破壞中斷或消失、聚集。

        ④緊張力的改變:即胃腸道緊張力可以增高或降低。緊張力增高多表現為痙攣,可以是局部的,也可較為廣泛。緊張力增高和減低可在同一器官同時出現,如賁門痙攣的食管和吸收不良綜合征的小腸。

        ⑤蠕動的改變:表現為增強、減弱和消失。

        ⑥運動力的改變:表現為運動力增速(包括激惹征象)、排空加快及運動力減弱、排空延緩甚至停止。

        ⑦分泌功能的改變:表現胃內瀦留液的多少。小腸分泌液增多則小腸粘膜紋模糊;過敏性結腸炎分泌增加,在鋇劑排空時表現為線樣征。

        ⑧觸診所見:觀察病變或胃腸道的移動度、硬度與鄰近器官的關係、壓痛等。

關鍵字:X線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