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胰腺炎性病變

作者:佚名 來源: 新鄉醫學影像 日期:17-07-20

        臨床上並不多見,男女比例2 ∶1 , 發病年齡20 ~ 70 歲。

        (一)病因:多繼發於胰腺外傷和胰腺炎,由於激活的胰酶對胰腺本身以及周圍組織的直接損害, 而發生缺血壞死及滲出。壞死的脂肪組織和滲出液是細菌良好的培養基, 來自全身或局部的細菌易引起繼發感染而發生膿腫。致病菌最多為大腸杆菌、變形杆菌、產氣杆菌、葡萄球菌,多數患者為多種細菌混合感染。

        (二)臨床表現:胰腺膿腫常在胰腺外傷或急性胰腺炎後1 ~ 2 周形成, 主要表現為上腹痛、壓痛和膿毒血症, 即所謂的“胰腺膿腫三聯征” 。腹痛常呈持續性由輕度轉為中重度, 幾乎100 %的患者有上腹部壓痛, 觸痛明顯處常為膿腫所在部位。90 %的患者有發熱、惡心嘔吐、心跳加快、呼吸淺等症狀。

        (三)影像學診斷:X 線平片如出現胃及空腸脹氣、小網膜囊液平或氣泡可提示胰腺膿腫, 但無特異性。CT 是診斷胰腺膿腫較好的方法, 胰腺膿腫可位於胰腺內或胰周, 類圓形或不規則形, 邊界清楚表示膿腫周圍纖維包裹,周圍炎症明顯者則邊界不清。膿液密度略高於囊腫, 膿腔內出現氣泡對診斷頗有幫助,但出現率僅有30 %~ 50 %。增強掃描膿腫壁有較明顯強化, 對診斷也有幫助。

        二、胰腺炎性腫塊

        慢性胰腺炎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 大多數胰腺炎的胰腺組織萎縮, 胰腺縮小, 但偶爾慢性胰腺炎也可表現為胰腺增大, 如果是胰腺局限性增大則表現為胰腺腫塊, 需與胰腺腫瘤鑒別。胰腺炎性腫塊臨床上常有慢性胰腺炎的症狀, 如腹痛、消瘦等,也可出現梗阻性黃疸,體檢可觸及腹部腫塊。

        (一)病理:胰腺炎性腫塊可位於胰腺任何部位,以胰腺頭頸部多見, 其次為胰尾部, 與周圍胰腺組織的界限欠清, 鏡下可見淋巴細胞浸潤、腺體成分減少以及纖維化。少數腫塊內可有出血壞死, 其周圍則常有纖維組織膜, 因而這種腫塊邊界會比較清楚。腫塊外的胰腺組織常有慢性炎症, 因而也有不同程度的腺

        體萎縮, 明顯者可出現明顯淋巴細胞浸潤和纖維化。

        (二)影像學診斷:胰腺炎性腫塊的影像診斷比較困難。如果腫塊外的胰腺組織也有明顯的炎症和纖維化, 則腫塊邊界不清楚,C T 上腫塊呈等密度, T 1WI 和T 2WI 上均呈等信號, 也可表現為混雜信號, 增強掃描腫塊與周圍胰腺組織強化程度一致(周圍胰腺強化程度也降低)。這種炎性腫塊診斷正確率相對較高 。如果腫塊外的胰腺組織纖維化不明顯,C T 上腫塊呈低密度, T1WI 上腫塊信號低於周圍胰腺, T 2WI 信號腫塊可低於周圍胰腺或呈混雜信號,在CT 或M RI 增強掃描時腫塊強化程度不及周圍胰腺組織, 因而呈邊界較清楚的低密度或低信號, 這種炎性腫塊與胰腺腫瘤鑒別困難 , 常需要穿刺活檢。如果病灶內有明顯出血壞死,則腫塊在C T 呈不均勻低密度, 增強後腫塊強化不明顯, 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胰管穿過征” 對鑒別炎症性腫塊與胰腺癌頗有價值, 所謂胰管穿過征即腫塊區域有通暢的主胰管穿過,常提示為炎性腫塊,而胰腺癌腫塊區域的主胰管則常有中斷或不規則狹窄。

        三、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與自身免疫異常有關的胰腺慢性炎症性病變, 與普通的慢性胰腺炎不同,本病應用類固醇類藥物治療有效, 胰腺的形態和功能可恢複至正常。本病好發於中老年, 女性略多於男性,可合並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病因:本病的具體病因不明, 但與自身免疫異常有關,部分患者合並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膠原性疾病。

        (二)病理:胰腺常有彌漫性腫大,組織病理學上表現為伴有淋巴細胞浸潤的纖維化改變, 胰管也常有炎性細胞浸潤,胰腺包膜纖維增生。

        (三)臨床表現:患者血清γ-球蛋白和I gG 升高,出現胰腺抗原的自身抗體, 胰腺外分泌功能減退, 消化不良, 體重減輕等。類固醇類藥物治療後上述臨床表現可得以緩解或消失。

        (四)影像學診斷:本病的影像學表現頗具特點 。CT 或M RI 均可表現為胰腺彌漫增大, T1WI 上胰腺組織信號強度減低。動態增強掃描動脈期胰腺組織強化減弱,但出現延遲增強。病變區胰腺周圍可見包膜樣環狀影, CT 呈低密度, T1WI 和T2WI 上均為低信號強度,增強掃描有延時強化。E RCP 可見胰管廣泛不規則狹窄。胰周脂肪組織內常沒有明顯炎症性改變。典型的影像學表現結合臨床的免疫學檢查指標, 本病的診斷應該不難, 對診斷困難的病例可采用類固醇藥物試驗性治療, 治療後上述影像學改變常可恢複正常

        四、特發性纖維性胰腺炎

        特發性纖維性胰腺炎是兒童及青年人的一種罕見的胰腺特發性炎症病變,常引起梗阻性黃疸,好發年齡為4 個月到20 歲,平均10 歲, 男性多見。本病的診斷頗為重要, 采用膽腸吻合手術,幾乎所有的患者均有很好的療效。

        (一)病因:本病病因不明,有人認為與自身免疫或病毒感染有關,但均無明確的依據。

        (二)病理:本病的病理學表現與普通胰腺炎明顯不同,本病的胰腺腺泡結構和胰島細胞保留完好, 胰腺內纖維膠原索條彌漫浸潤,可有或無急性、慢性炎症細胞浸潤。

        (三)臨床表現:多數病例最早出現的症狀為慢性腹痛,但此時胰腺酶學和膽色素檢查常為正常或僅有輕微升高, 因而難以確診。一般直到出現黃疸臨床上才引起重視, 此時血直接膽紅素升高,肝髒多種酶可有升高,影像學檢查發現梗阻性黃疸。

        (四)影像學診斷:本病可表現為胰腺彌漫增大,無局限性腫塊,無胰周炎症表現,少數患者可有胰腺局限性密度減低。常有肝內外膽管擴張, 胰腺段膽管鼠尾狀狹窄。本病的影像學表現不具特征性 , 結合病史和發病年齡對診斷有一定意義, 診斷困難者仍需要穿刺活檢。

        五、胰腺結核

        胰腺結核少見, 多與腹部其他髒器結核同時存在,孤立的胰腺結核則更為罕見。大多數患者有結核病的全身中毒症狀以及上腹部脹痛等。胰腺結核在影像學上有時與胰腺腫瘤鑒別較困難, 可表現為胰腺彌漫性或局限性腫脹、胰腺及胰周鈣化, 少數患者可見寒性膿腫。

關鍵字:胰腺炎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