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趙趙在一次感冒後耳道發炎,疼得厲害,到醫院檢查發現他的耳朵裏塞滿了耳屎。由於耳屎量大且堅硬,當地醫生束手無策,最後他隻好來到杭州市中醫院,通過全麻手術才掏幹淨。現在正值梅雨季節,天氣潮濕,容易引發耳部炎症。再加上很多人開始遊泳,耳朵進水後處理不當,也會造成一些耳部問題。
出生後從沒掏過耳屎 積攢五年堵住了耳朵
幾周前一個晚上,趙趙睡著睡著突然喊耳朵疼,兩隻手忍不住一個勁兒抓自己耳朵。第二天,爸爸媽媽就帶他來到當地醫院就診。在此之前,他剛從一場感冒恢複,醫生懷疑是感冒誘發了中耳炎。但隨後的檢查嚇了醫生一跳,趙趙的耳道裏全是耳屎,一路從外耳、中耳、內耳堵到了耳膜,而且還堅硬無比。炎症再加上巨量的耳屎,耳朵不疼才怪。
媽媽告訴醫生,兒子太調皮了,每次想給他掏耳朵,他都一溜煙跑開,家人都拿他沒辦法,所以出生五年以來,從來沒有掏過耳屎。看來,隻好醫生出馬了。但隻要醫生一把工具伸進耳朵、碰到耳屎,趙趙就疼得哇哇直叫,然後就撒潑打滾,說什麼都不讓繼續掏。
醫生隻得先開了一點消炎藥和軟化耳屎的藥水,希望耳屎軟一點之後會好掏一點。但幾天後,同樣的情景再次上演。反複了幾次後,醫生實在束手無策。
於是,家人帶著趙趙來到杭州市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陳誌淩發現孩子耳道本身就比較狹窄,很容易被耳屎堵牢。因為趙趙配合度低,病情又比較嚴重,所以陳誌淩醫生在他全麻的狀況下,用耳內鏡清理了耳屎。他形容,“就像是掏下水道一樣把耳屎全掏幹淨。”
趙趙的媽媽跟醫生感歎,沒想到小孩子第一次掏耳屎就花了5000塊錢。早知如此,當初不管怎樣都要定期給他清理耳朵。陳誌淩醫生說,現在快放暑假了,很多小孩子會去遊泳或者出行,家長應該在孩子遊泳、坐飛機前給他們清理一下耳朵,防止中耳炎。
耳朵也分“幹性”、“濕性” 建議半年到醫院掏一次耳朵
我們都知道,皮膚分為幹性、油性和中性,油性皮膚出油旺盛,容易長痘。陳誌淩醫生告訴記者,耳內的環境也分為幹性和濕性。大部分中國人是幹性的,耳屎幹燥,容易脫落;白人和黑人多為濕性,耳屎黏膩,不易掏出。
所以,歐美國家的人非常注重耳朵內部的清潔問題。他們要麼去醫院,讓專業的醫生在顯微鏡下掏耳屎;要麼使用一種專門清潔耳屎的藥水,“滋”地一下噴進去,耳屎就會自動掉出來。
采訪中途,正好有一個“濕性耳朵”的年輕人來找陳誌淩醫生掏耳屎。這個小夥子二十幾歲,最近總覺得耳鳴,到醫院檢查後發現是耳屎過多,引發耳道發炎,刺激了耳膜。
儀器探進患者耳朵後,可以從顯示屏上明顯看到他的耳道比較狹窄,耳道裏的耳屎不是常見的片狀,而是像黃油一樣油膩膩的,所以很難自我剝落。醫生把藥水擠進他耳道,黃油狀的耳屎就慢慢流了出來,耳道就清潔幹淨了。
陳誌淩醫生說,耳道內部環境比較濕潤,以及患有外耳道炎,外耳道濕疹,外耳道黴菌、真菌感染的人,不要自己隨便挖耳屎。他建議,每半年到醫院進行專門的耳道清潔。
對於普通人來說,耳屎能組織小蟲子等異物飛入耳朵,對耳膜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不建議非常頻繁地掏耳朵,可以半年、一年清潔一次。注意挑選工具時,不要使用太堅硬的挖耳勺,棉簽的話不能太粗,掏耳朵的時候也不要掏得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