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心髒病學會(ESC)年會上公布的TASTE隨機研究顯示,與單純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相比,PCI前進行人工血栓抽吸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早期死亡率無顯著益處。這項研究同期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N. Engl. J. Med. 2013 [doi:10.1056/NEJMoa1308789])。
在7,244例STEMI患者中,血栓抽吸+PCI組和單純PCI組的30天全因死亡率(主要終點)分別為2.8%和3.0%,差異不顯著。按方案分析也得出相似結果(2.6% vs. 2.9%)。此外,血栓抽吸對所有預設的次要終點均無顯著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瑞典厄勒布魯大學醫院心髒病科的Ole Fröbert醫生及其同事從瑞典冠狀動脈造影和血管成形術在線注冊庫(SCAAR)納入7244例STEMI或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並按1:1隨機分入人工血栓抽吸+PCI組和單純PCI組。血小板抑製劑或抗凝劑的使用由醫生決定。SCAAR是SWEDEHEART注冊研究的一部分,後者從瑞典所有29個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心、1個冰島中心和1個丹麥中心連續納入患者。
結果顯示,30天時,抽吸+PCI組和單純PCI組的支架內血栓形成率(0.2% vs. 0.5%)、靶病變血運重建率(1.2% vs. 1.6%)和靶血管血運重建率(1.8% vs. 2.2%)相似。
雖然近期對21項隨機試驗進行薈萃分析發現,進行直接血管成形術的STEMI患者的血栓切除術相關卒中風險趨於增加(Int. J. Cardiol. 2013;166:606-12),但出院時的卒中和神經係統並發症發生率相同,均為0.5%(19起事件 vs. 18起事件;比值比 1.06;P=0.87)。
亞組分析顯示,所有預設亞組的30天死亡率結果一致,這些亞組包括高危患者,如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0或1級、血栓4或5級(5分製量表)和吸煙的患者。
然而,當前結果與其他研究結果不一致,這包括2010年Fröbert醫生發表的一項研究,後者在瑞典人群中發現血栓抽吸組校正後的死亡率高於單純PCI組(Int. J. Cardiol. 2010;145:572-3)。
研究結果的不一致可歸因於隨訪、症狀持續時間、參與中心數量方麵的差異以及機械血栓切除器械劣於人工抽吸導管的結果。此外,INFUSE-AMI試驗表明,溶栓藥物可能更有效。
在隨刊述評中,慕尼黑工業大學德國心髒中心的Robert A. Byrne醫生和Adnan Kastrati醫生表示,基於當前的TASTE結果,既往臨床研究觀察到的血栓抽吸對死亡率的益處可能為偶然性觀察結果(N. Engl. J. Med. 2013 [doi:10.1056/NEJMe1310361])。
然而,許多心血管介入醫生爭議TASTE研究結果並未完全排除血栓抽吸存在潛在益處的可能性,因此仍將繼續進行血栓抽吸。隨刊述評專家和Fröbert醫生均認為有必要對12個月時的終點進行分析,因為單中心TAPAS研究直至隨訪12個月時才觀察到顯著死亡率獲益。此外,TASTE研究中的血栓抽吸組再梗死率比單純PCI組低40%,TAPAS研究中這一效應量在1年時具有顯著性。
在第二篇隨刊述評中,美國國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心血管科主任Michael S. Lauer醫生和波士頓大學數學/統計學、生物統計學和流行病學教授Ralph D’Agostino Sr.博士表示,TASTE試驗仍被視為在設計和低成本方法方麵具有突破性,這可潛在使我們從隨機研究與注冊研究的無盡爭論中解脫出來。兩人認為需克服許多障礙,包括在衛生保健和臨床數據零散且質量低的地區進行隨機注冊研究,但也指出,在存在注冊庫和其他強大數字平台的情況下,社會無法再動用數千萬或數億美元的資金來進行隨機有效性研究。目前采用大量數據和小預算來設計和進行大型研究是可行的,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要做到這一點的話,需要不同群體的研究者和利益相關者克服許多棘手的挑戰才行(N. Engl. J. Med. 2013 [doi:10.1056/NEJMe1310102])。
TASTE獲瑞典研究理事會和瑞典地方政府和地區協會資助。 Fröbert醫生聲明從泰爾茂等公司獲得無限製資金,並擔任Stentys和百多力公司顧問。其他研究者聲明與多家研究和商業機構存在利益關係。Lauer醫生、D’Agostino醫生和 Byrne醫生聲明無相關經濟利益衝突。Kastrati醫生聲明從百多力等多家公司獲得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