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科普不但是一個科學普及,更多的是醫患的交流,這個更重要。
不但做一個好醫生,更做一個好的科普作者,惠及更多的人。
我當醫生快30年,做了很多科普。我以前在醫院裏麵給患者做科普,現在利用互聯網做科普。我是這麼想的,首先一個好醫生醫術當然很重要,其實科普更重要。我們治病救人通常是一個一個來,科普是一來一大片。我們可以通過科普讓更多人受益。
其次,科普還是一個很重要的醫患溝通手段,特別是自媒體時代、互聯網時代,我們很多誌同道合的人認識。比如我跟張強醫生,如果沒有互聯網,我們一生都不可能有交集,但是這會兒我們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情。同時,我們用正確的思想占領頭腦,否則就被錯誤的思想占領。
作為醫療專業人士有義務把這些知識傳遞給患者,很多患者通過我的文字認識我,更信任我,和我的溝通更好。因此,科普不但是一個科學普及,更多的是醫患的交流,這個更重要。我們經常說醫患溝通,科普就給我們搭建了一個很好的溝通渠道。這樣,在臨床工作中不需要做太多解釋的工作,科普非常非常重要。
中國現有的體製下,基本上看大夫還是先看廟後選大夫,大家說到協和看病,很少找具體的大夫。未來的發展,醫生的個人口碑還是很重要的,未來像剛才劉院長說的,未來大量的家庭醫生,社區服務下沉的話,個人品牌就很重要了。
我個人並不需要從經濟上樹立個人品牌,我還是願意樹立更好的個人形象,得到社會的認可。袁教授說我出去到哪兒人都很敬重我,我很高興。包括寫科普,我們樹立一些形象不是非得獲得很大的經濟價值,實現個人的內心道德價值,也很重要。有人因為我的文章獲得了更好的知識,有的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療,就很好了。我很幸運到了協和,我即便是一個掃地的,也會覺得你是協和掃地的。我並不是很需要建立品牌,我相信對於大多數醫生,對於未來的醫療改革,個人品牌很重要,很多病人並不會因為你的廟來看你,而是因為你這個人、你這個僧。
個人科普還是有很大的風險,涉及到很多利益的問題。個人科普在中國這麼風行,和國外不太一樣。美國更多的是機構來做科普,比如醫院會有一個專門的病人健教平台來做,這樣會更公平一些。現在國內很多網絡搜索平台被詬病,也經常流傳吃什麼死得快這類的謠言,所以我自己做科普,會謹慎再謹慎。
但畢竟隻靠自媒體人的個人的信用、個人自我約束還是很不可靠的,希望未來的發展是醫療機構,權威機構來進行科普。專家為機構來做科普,作為一個品牌出現,這樣可能對公眾來說更安全。目前階段,我們努力去做互聯網科普,希望未來還是有權威的機構做一些好的病人健教平台。
雖然科普說可以救一大片,貽害也是一大片,希望未來有好的機構來做。醫院未來做自己的品牌,不要光顧排名,科普也很重要,不要老說自己刀動的多好,還要看患者教育做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