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第十一屆東方心髒病學會議上,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孫英賢教授以“NOAC的發展,大道至簡”為題做了精彩報告。
一、房顫流行病學
2010年,全球房顫人數估計為3350萬。最新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北方地區35歲以上的自然人群中房顫的總體患病率為1.2%,而且房顫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高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房顫會明顯增加患者的卒中風險,因此2016年ESC房顫指南推薦,抗凝是房顫治療的重要策略;口服抗凝藥物(OAC)可預防卒中,並改善預期壽命。
二、抗凝藥發展曆程
抗凝藥物的發展趨勢可歸結為單靶點、簡便、高效和安全。自1930年代普通肝素被發現之後,人們又陸續發現了維生素K拮抗劑、低分子肝素、口服IIa抑製劑和口服Xa抑製劑,最後兩類藥物均為單靶點抗凝藥,而且給藥方式、抗凝效果及安全性也優於以往的大多數藥物。
華法林是曆史最悠久的口服抗凝藥物;在21世紀以前,華法林是僅有的口服抗凝藥。華法林可作用於凝血瀑布中的IX、VII、X和II因子,而新型口服抗凝藥利伐沙班、阿呱沙班和依度沙班則隻作用於X因子,達比加群隻作用於II因子。
華法林的固有缺陷
◈ 起效緩慢,早期高凝狀態
◈ 食物、藥物反應多
◈ 受基因型影響
◈ TTR>70%效果最佳,但INR達標率不高
三、NOAC vs 華法林
大型臨床試驗相繼證實了NOAC的有效性,相關研究結果如下:
與華法林相比,NOAC具有以下優點:
◈ 使用簡單
◈ 藥代動力學及藥效學可預測
◈ 與藥物食物相互作用較少
◈ 治療窗寬
◈ 無需常規監測凝血指標
◈ 無需調整劑量
2011年心房顫動抗凝治療中國專家共識認為,NOAC的特點是無需常規監測凝血功能,與藥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較少。
1.長期抗凝並發症及緊急情況處理比較
非急診手術:華法林
◈ ①血栓栓塞風險較低或恢複竇律的患者,可不采用橋接治療,中斷華法林1周至INR恢複到正常範圍:在止血充分的情況下重新開始華法林治療;②具有較高血栓栓塞風險的患者,通常采用橋接治療。多數患者術前5d停用華法林,當INR<2.0時,開始全劑量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療。術前持續靜脈內應用普通肝素,至術前6h停藥,或皮下注射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術前24h停用;
◈ 根據手術出血的情況,在術後12~24h重新開始肝素抗凝治療。出血風險高的手術,可延遲到術後48~72h再重新開始抗凝治療,並重新開始華法林治療;
◈ 若INR>1.5但患者需及早手術,可予口服小劑量維生素K(1~2mg),使INR盡快恢複正常;
非急診手術:NOAC
◈ 無需在圍術期采用肝素橋接;通常術後止血充分可於6~8h重新給藥。
2.需急診手術或有大出血者
◈ 可考慮靜脈注射維生素K(5~10mg)。如療效不明顯,除可追加維生素K1外,尚可輸入新鮮冷凍血漿以增加各種凝血因子,應用凝血酶原複合物可以更有效而迅速的逆轉抗凝過度引起的出血;應根據患者的出血情況和INR值調整血液製品和維生素K1的用量;
◈ 發生與華法林相關的顱內出血患者,在隨訪頭顱CT掃描確定顱內血腫逐步吸收後,大多數可在顱內出血後2~4周重新開始抗凝治療;
◈ 因NOAC與華法林相比可明顯減少顱內出血的風險,這部分患者也可考慮改用NOAC。
3.不同抗凝藥物轉換的比較
◈ 不同抗凝藥物轉換過程中需要在保證抗凝不中斷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出血風險。①華法林轉換為NOAC:停用華法林檢測INR,當INR<2.0時,立即啟用NOAC;②NOAC轉換為華法林:從NOAC轉換為華法林時,兩者合用直至INR達到目標範圍。合用期間檢測INR的時間應在下一此NOAC給藥之前;NOAC停用24h後檢測INR以確保華法林達到目標強度;換藥後1個月內密切監測以確保INR穩定;③NOAC之間轉換:從一種NOAC轉換為另一種時,在下一次服藥時,即可開始服用新的NOAC,腎功能不良者可能需延遲給藥。
總結
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的出現,改善了房顫抗凝的有效性,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增加了給藥的便捷性,為房顫卒中預防帶來了新的、更好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