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下見食管黏膜廣泛發黑壞死,這病是輕還是重?

作者:佚名 來源:醫脈通 日期:17-05-25

        如題,如果你在給病人做內鏡檢查時,發現其食管黏膜環周廣泛發黑壞死,你能想到這可能是哪些疾病所致,進而做出合理的病情及預後評估嗎?本文通過一個病例,幫你解決上述問題。

病例資料

        患者女性,79歲,因突發嘔吐來診,嘔吐物為咖啡樣內容物。

        患者既往身體健康,否認胃食管反流病病史,近期無飲酒史、未曾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也未攝入腐蝕性藥物。

        嘔吐出咖啡樣內容物,需高度懷疑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此時予下列急症處理:

        嚴格禁食水,靜脈給予質子泵抑製劑、氟康唑以及廣譜抗菌藥物。

        盡快完善檢查,明確出血部位,如:緊急行食管胃十二指腸鏡檢查。

        食管胃十二指腸鏡檢查結果顯示:自食管中部至胃食管連接處,這一段食管的黏膜外觀表現為彌漫性發黑。

        而且,病變的食管黏膜與正常黏膜之間的界限清晰分明(圖2)。

        根據以上臨床資料,該患者的初步診斷最可能是什麼?

討論

        由內鏡結果可以判斷,患者符合急性食管壞死的診斷。

1.什麼是急性食管壞死?

        急性食管壞死又稱為Gurvits'綜合征或黑色食管。該病臨床中少見,通常表現為嘔血、或嘔吐物為咖啡樣內容物。

        其典型特征為:內鏡下可見環食管內壁廣泛分布的、脆弱易破的黑色黏膜,通常位於食管下段,以胃與食管連接處為界,病變黏膜與正常黏膜間界限非常分明。

2.食管壞死的形成原因?

        通常認為是由於食管局部缺血所致。

        食管具有錯綜複雜的血管網絡連接,食管對缺血的代償功能可謂非常強大,然而依然可出現局部缺血、壞死,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盡管大部分食管都不容易出現缺血壞死,但在食管遠端,有一段分水嶺區,極易發生缺血性損傷。導致食管局部缺血,進而誘發該病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動力學障礙、營養不良、吸毒、合並嚴重的心血管或腎髒疾病等。

3.出現急性食管壞死,是否預示患者病情危重以及預後欠佳?

        其實,急性食管壞死多數局限於表淺層,而其導致的消化道穿孔、食管狹窄等並發症發生率很低。故很多急性食管壞死的病人,經積極治療後(主要為對症支持治療),食管黏膜可以恢複如初。

        比如該例患者,經積極采取禁飲食、抑酸等對症支持治療,患者病情逐漸穩定,72小時後複查食管胃十二指腸鏡,結果顯示病情明顯改善,最初的黑色病變已完全消退(圖3)。

        值得一提的是,本例患者的治療方案中包括有抗菌藥物。其實對於急性食管壞死,抗菌藥物的使用仍存在爭議。筆者讚同“隻有在存在消化道穿孔、細菌培養陽性或高度懷疑存在敗血症時應用抗菌藥物”的做法。

        這麼說來,內鏡下發現食管黏膜發黑壞死,並不可怕?

        若是以一概全,如此認為就真的大錯特錯了。

        本例患者有個非常關鍵的特點,平素身體健康,不合並其他疾病,其急性食管壞死獨立發生,故預後良好。

        臨床中有很多急性食管壞死患者都病情危重,預後不好,甚至死亡,這是因為這些患者並非單純的急性食管壞死,而是同時伴有其他嚴重疾病,比如前麵所說的心血管疾病和腎髒疾病。

        因此,臨床上在做食管胃十二指腸鏡時,若發現典型的黑色食管,一定要慎重對待。要全麵詢問病史,必要時積極檢查以判斷是否同時存在其他疾病。

        參考文獻

        1.Saad A Khan, Phoebe A Thwaites, et al.Acute oesophageal necrosis.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6; 1: 84.

關鍵字:食管黏膜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