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外科、北京大學工學院共同發表論文,旨在篩選、分析與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房顫)相關的微RNA(miRNA)。研究指出,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左心耳組織中存在與其發病相關的miRNA,其中miR-155有可能通過調控Cav1.2的表達,參與了房顫的電重構。該文章發表在2012年第92卷第26期《中華醫學雜誌》上。
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安貞醫院心外科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33例,應用低密度芯片技術,檢測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和健康人左心耳組織中miRNA表達譜的差異,用生物信息學方法篩選與房顫相關的miRNA及其靶基因,進一步通過定量反轉錄(RT)-PCR,Western印跡法和體外構建報告載體實驗,驗證miRNA和其靶基因之間的關係。
結果顯示,與健康人比較,房顫患者左心耳組織中發現10個差異表達的miRNA:miR-155、miR-142-3p、miR-19b、miR-223、miR-146b-5p、miR-486-5p、miR-301b、miR-193b和miR-519b表達高,miR-193a-5p表達低(均P<0.05);其中miR-155表達差異最大(9.42±4.74比1.63±0.65),為健康人組織的5.78倍。miR-155的高表達導致了預測的靶基因CACNA1C和相應Cav1.2蛋白的低表達,體外構建報告載體實驗發現miR-155可以結合到CACNA1C的3’-UTR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