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屆華夏醫學胸外科論壇暨胸外科分會2017年會在北京召開,這也是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華夏胸外科分會成立以來的首次年會,包括國內兩院院士、全國三甲醫院胸外科及相關學科近千位專家學者參會。
受訪專家:
劉德若,中國醫促會胸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中日醫院大外科主任、胸外科主任
楊躍,中國醫促會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北大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
周清華,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專委會主任委員、華西醫院肺癌中心主任
高樹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
當排查肺癌越來越受重視,篩出率逐漸增高的肺部磨玻璃病變和肺小結節便成為高頻詞屢屢出現,中招者眾。很多患者“聞結色變”,聽“影”心慌,總覺揣著一顆即將癌變的定時炸彈。
究竟什麼是磨玻璃、肺部小結節,又該如何理性應對?在華夏胸科論壇上,我們采訪四位胸外科領域頂級專家,您想知道的磨玻璃影和小結節那些事兒,大咖們都幫您搞清楚。
分辨 毛玻璃、小結節有大區別
磨玻璃:衛生間玻璃上風幹的肥皂沫
磨玻璃影是個不太愛闖大禍的調皮孩子,愛做迷藏。它名副其實,從ct影像片上看,如衛生間的那麵毛玻璃,讓人看不清內裏。
說起它的由來,其實歸因於肺部炎症,其最初始狀態是肺部炎症的增生。中國醫促會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北大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楊躍教授介紹,正常的肺上皮細胞會因為細菌感染等發生慢性炎症,在影像片下看便是一片模模糊糊的影子,有如馬蜂窩。如果逐漸恢複了,就像冬天的樹條一樣,絲絲縷縷清晰可辨,如果進一步痊愈,就成為了頭發絲樣,恢複成正常肺的狀態。但一部分病人,慢性炎症反複發作,變成了增生,看起來像很純的毛玻璃影。有如衛生間新裝修的毛玻璃。
但時間久了,增生中會出現不按規矩出牌的狠角兒——非典型增生,它是癌變前的表現。它們中還會有一個黑社會老大,吞噬別人,猶如從乒乓球裏麵多出了一個土豆,這便是之前純毛玻璃影中的實性成分。就好像洗澡時水蒸氣加上浴液中的肥皂泡濺到了毛玻璃上,時間久了變幹了,形成了看起來有實心的混合型毛玻璃。不過,這個過程一般時間比較漫長,而且並沒有太大的威脅性。
小結節:“一葉障目”的承重牆
磨玻璃和小結節其實有截然區別,從影像下看,一虛一實。一個是模模糊糊的衛生間毛玻璃,另一個則是紮紮實實擋在視野前的承重牆。但從形成過程上看,他倆則是前後演變的不同階段。當磨玻璃中黑社會老大“非典型性增生”越來越多,猶如乒乓球堆裏多出了的土豆逐漸取而代之成為了大部隊,那麼模糊就變成了結節。從殺傷力來看,由於小結節是非典型增生的集合體,因此它的破壞力更大。
磨玻璃是否會發展成小結節?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觀察期限是400天,國家衛計委定的是1年。如果觀察一年,磨玻璃還存在,便根據其密度和發展的其他蛛絲馬跡判斷做進一步處理。而對於發現時便確定的小結節中,要麼良性,要麼惡性。可短期化驗或實驗性治療,就可一步到位趕緊治療。一般來說,實性程度越高,惡性程度越大,盡早處理莫猶豫。
精準巡航巧定位
在肺癌小結節外科手術治療中,限製手術成功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能否快速、準確地定位病灶。如果定位措施不夠安全、有效、準確,有部分病例(尤其是肺微小病灶)很可能因為無法找到病灶而被迫中轉開胸。
中國醫促會胸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中日醫院大外科主任劉德若
胸腔鏡下肺小結節巡航定位儀是可在實時導航係統引導下方便、準確、安全地定位肺小病灶。中國醫促會胸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中日醫院大外科主任劉德若形象地把該項技術用巡航、地圖導航等直觀物做了比喻。他說,如果把人的肺比做一幅地圖,這項技術中的胸腔鉗就是一個巡航設備,它在“地圖”上“巡航”,精確的找到到肺上的某個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肺小結節”。在導航定位之後對小結節進行活檢獲得病理診斷。
三維重建找良惡
CT掃描,是目前找出肺小結節最常用的方法。拍張片子,就能讓結節無處可逃,但如果要讓結節原形畢露,判定其性質,可能三維重建更靠譜。
《中國肺部結節分類、診斷與治療指南(2016年版)》曾有規定,直徑>8 mm的部分實性結節定義為高危結節,應由胸外科、腫瘤內科、呼吸科和影像醫學科醫師集體會診,決定是否需要進行進一步檢查(結節薄層三維重建CT掃描,薄層增強CT掃描,經皮肺穿刺活檢)明確診斷、手術切除或3個月後進行CT複查。若結節3個月後沒有縮小或增大時,考慮為惡性可能,建議手術切除。若結節縮小,建議6個月、12個月和24個月持續CT監測,無變化者建議長期年度CT複查,隨訪時間不小於3年。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主任周清華
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主任周清華介紹,癌細胞的擴散就像樹根一樣蔓延,一點點向四周散開。而三維重建的妙處就在於,通過不斷的的分解、再建,可以把在CT上顯現的小結節不斷分解得足夠小,在不斷重建中,能夠很清楚的看清結節邊緣、密度、邊緣及其與肺裂胸膜的關係,閱片醫生再來判斷結節的良惡就顯得容易多了。
搞定 棉花堆裏找海綿與米粒
篩出磨玻璃和小結節,最讓人猶豫不決的便是如何處理。很多患者選擇一“切”絕後患,切還是不切?其實,並非越早切效果越好,一來,磨玻璃和小結節發展程度較慢,二來太小切除為手術帶來很大難度。中國醫促會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北大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楊躍教授把它形象的比作在棉花堆裏找一塊海綿或者米粒,太小了,手術中很難摸到。記住一個8mm分割線就好。
8mm以下且密度沒超過30的磨玻璃影,可以密切觀察。臨床中,6~8年不做,8年後,有密度發生變化再做還是早期癌症。8~10之間,密度超過30,可以做手術,也可嚴密觀察。1厘米以上磨玻璃,密度超過30,通過外科手術切除可以準確切除。
而實性的小結節,通過排除法確診惡性後可以盡快做。無法定性的,也可觀察,一旦尺寸、密度、邊緣發生變化後及時做外科手術幹預。以原來的片子為基礎對比,看密度變化,對比很高。需要提醒的是,初次排查可做低劑量螺旋ct,而後期跟蹤複查時,做普通平掃ct即可。
相關閱讀
查出小結節,先別亂了陣腳!
中日醫院大外科主任兼胸外科主任劉德若:很多患者在體檢中發現了肺小結節後會非常焦慮,怕是癌症或者怕發展成癌症,不停地做檢查、問大夫,也容易出現濫用抗生素的情況,希望可能通過消炎的方式讓結節縮小甚至消失。
在門診中經常遇見被小結節嚇壞了的患者,一天的門診中要不斷得和不同的患者解釋小結節的情況,為此我還編了一個順口溜,方便患者記憶,“肺小結節莫驚慌,十有八九性質良,專科醫生來判斷,觀察檢查與微創。千萬不要過檢查,定期CT最得當,不要濫用抗生素,嚴把手術免創傷。”
臨床中,八成以上的肺小結節是良性的,聽正規專科醫生的話,要檢查就定期檢查,需要微創切除就切除,千萬不要過度恐慌,還應該提醒廣大患者避免濫用抗生素,因為很多患者一位肺小結節吃點兒抗生素就可以消炎縮小了,其實抗生素對真正的小結節病沒什麼作用。
複查小結節,平掃就足夠!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主任周清華:隨著低劑量CT的普及,以及霧霾的加重,發現小結節及磨玻璃影的患者越來越多,大多數患者以及家屬都非常的緊張想要做手術,重複檢查、定性,忙得不亦樂乎,多花錢不說,有些心理緊張得更是寢食難安。
但其實,90%CT平掃結果已經能夠幫忙判斷小結節的良惡情況。 體檢中若是發現有結節,一般會通過大小、形態、生長部位以及結節周圍是否有其他病灶來判斷這個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加上PET-CT的輔助,準確性和可靠性就能提高很多。
掃描、重建、讀片是肺小結節判定三部曲,對小結節的判定依靠CT片,但更取決於醫生的三維重建能力和讀片的法眼。肺小結節分實性、部分實性以及毛玻璃病變三類。普通的CT片中無法看出準確的結構性質,不妨加個三維立體重建,能夠很清楚的看清結節邊緣、密度、邊緣及其與肺裂胸膜的關係,測量結節倍增時間等情況,借此判斷良惡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