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瘢痕處妊娠大出血的ICU管理

作者:佚名 來源: 麻醉學大查房 日期:17-04-04

摘要

子宮瘢痕處妊娠是一種胚胎種植於子宮瘢痕處的特殊異位妊娠,流產時易出現難以控製的大出血,甚至需切除子宮,嚴重危及患者生命。瘢痕處妊娠隨著妊娠周數的增加,大出血和需子宮切除的風險也增加。流產前行介入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可減少流產前後大出血的發生。因子宮瘢痕處妊娠大出血轉入重症監護治療病房(ICU)是一個明確的生命挽救程序。患者轉入ICU後,醫師需積極做好術後監測,警惕再次發生大出血和多髒器功能衰竭。早期鑒別和及時適當的幹預是ICU管理的關鍵。外科醫師應把握患者入住ICU的時機,同時加強與外科、介入科、麻醉科和ICU醫師的溝通協作才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1. 病例介紹

患者女,25歲,以“子宮瘢痕處妊娠行藥物流產後陰道出血1個月餘”為主訴入院。患者1個月前因宮內孕3個月在外院行藥物流產,給予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藥物後陰道大出血,予輸血對症治療後轉入我院。入院後先行雙側子宮動脈造影並栓塞術,再行腹腔鏡監視下宮腔鏡子宮瘢痕處妊娠物清除並電切術,術中出血量約1500 mL,患者家屬拒絕切除子宮,遂行雙側子宮動脈結紮術。術後轉入外科重症監護治療病房(ICU),予止血、輸血(懸浮紅細胞、血漿、冷沉澱、白蛋白)、補液、抗感染、保肝護胃及改善凝血功能等對症治療。術後觀察到腹腔引流管內持續引流出暗紅色血液約1700 mL,遂急診行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術後患者病情穩定後出院。

查體:貧血貌,麵色蒼白,結膜蒼白,雙眼瞼水腫,雙肺呼吸音清,心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下肢凹陷性水腫。

輔助檢查:第1次手術前血常規檢查示:血紅蛋白(Hb)99 g/L;凝血功能檢查示:凝血酶原時間(PT)10.80 s,纖維蛋白原2.03 g/L。第2次手術前血常規檢查示:Hb 53 g/L;凝血功能檢查示:PT 21.50 s,纖維蛋白原0.76 g/L。第2次手術後1 d血常規檢查示:Hb 72 g/L;凝血功能檢查示:PT 10.60 s,纖維蛋白原3.37 g/L。

入院診斷:子宮瘢痕處妊娠。

2. 病例分析

2.1 入ICU前評估

患者係青年女性,既往身體健康,2年前行剖宮產術,因子宮瘢痕處妊娠行藥物流產後大出血轉入我院,術前先行雙側子宮動脈造影並栓塞術,再行腹腔鏡監視下宮腔鏡子宮瘢痕處妊娠物清除並電切術。術中出血多,但患者家屬拒絕切除子宮,遂行雙側子宮動脈結紮術。術中出血1500 mL,補液2250 mL,尿量400 mL,輸注懸浮紅細胞8 U,血漿400 mL。複查Hb 110 g/L,血細胞比容(Hct)33%,術畢生命體征穩定,送ICU。

2.2 ICU實際管理

患者入ICU,體溫(T)36.7℃,心率(HR)100次/min,呼吸頻率(RR)17次/min,血壓(BP)112/67 mm Hg(1 mm Hg=0.133 kPa),尿量20 mL/h。動脈血氣分析檢查示:酸堿度(pH)7.4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31 mm Hg,乳酸(Lac)6.4 mmol/L,標準碳酸氫根(cHCO3st)20.7 mmol/L,堿剩餘(BE)5.5,Hb 74 g/L。給予輸血補液、應用縮宮素、抗感染、保肝等對症支持治療。術後3 h,患者出現血壓下降,心率、呼吸增快,尿量20 mL/h,腹腔引流管持續引流出大量暗紅色血性液體,Hb 70.0 g/L,PT 12.10 s,纖維蛋白原2.14 g/L。立即給予液體擴容、輸血(其中懸浮紅細胞6 U,冷沉澱10 U、白蛋白40 g)、動態監測血常規及凝血功能。術後12 h,腹腔引流管共引流出1700 mL暗紅色血性液體,Hb 53.0 g/L,PT 21.50 s,纖維蛋白原0.76 g/L。術後14 h,HR 134次/min,RR 28次/min,BP 105/66 mm Hg。尿量20 mL/h,遂急診行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術中探查盆腹腔積血約900 mL。術畢返回ICU繼續給予輸注血漿1200 mL,懸浮紅細胞2 U,血小板2個治療量。急診手術後1 d複查Hb 72.0 g/L,PT 10.60 s,纖維蛋白原3.37 g/L。生命體征穩定後轉入普通病房。

2.3 ICU實際管理分析

2.3.1 術前評估分析

隨著剖宮產率的增加,近年來一種剖宮產遠期並發症子宮瘢痕處妊娠的發病率也明顯增加。剖宮產術後子宮瘢痕處妊娠是一種特殊的異位妊娠,是一種少而危險的情況,該處基層菲薄,血管和結締組織增生,流產時易出現難以控製的大出血,甚至需切除子宮,嚴重危及患者生命[1]。瘢痕處妊娠隨著妊娠周數的增加,大出血和子宮切除的風險也增加。流產前行介入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可減少流產前後大出血的發生,為進一步治療提供必要條件,最大可能的保存患者生育功能[2,3]。

2.3.2 ICU管理分析

2.3.2.1 產科大出血術後一般管理

本例患者為子宮瘢痕處妊娠流產術中大出血,術前已進行子宮動脈栓塞術,術中仍出現大出血,因患者年輕,家屬拒絕切除子宮,僅結紮雙側子宮動脈。需高度警惕術後再次大出血,在患者由手術室轉入ICU前,除需提前準備好搶救設備外,還需與婦產科醫師與麻醉醫師做好溝通,做好交接班,了解術中手術操作情況及麻醉監護情況[4]。

積極做好術後監測工作,包括一般情況、心電圖、體溫、心率、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血壓、中心靜脈壓、每小時尿量、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功能、動脈血氣分析、手術切口情況、腹腔引流物性狀及量,要做到有異常情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本例患者術後3 h開始出現血壓下降、心率增快、呼吸增快、尿量減少、腹腔引流管持續引流出暗紅色血液、血紅蛋白持續性下降、PT明顯延長。在積極準備急診手術的同時,立即給予止血、輸血(懸浮紅細胞、血漿、冷沉澱)、膠體擴容、補充凝血因子、補充白蛋白、維持血流動力學及內環境穩定[4]。

2.3.2.2 大出血後預防多髒器功能衰竭

多器官功能障礙指當機體遭受嚴重感染、休克、創傷或大手術等損害24 h後順序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器官功能不全,受累的器官有肺、心、腎、肝、腦、胃腸道、凝血係統、代謝和免疫防禦係統等[5]。在臨床上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創傷和休克直接引起的速發型,又稱單相型,發生迅速,發病後很快出現肝、腎和呼吸功能障礙,在短期內或死亡,或恢複;二是創傷、休克後繼發感染所致的遲發型,又稱雙相型[6]。大出血休克時組織較長時間的低灌注導致組織缺血缺氧、代謝障礙、酸中毒和交感神經的高反應,尤其是當機體的免疫功能和單核吞噬細胞係統功能減弱時,或者是治療不當或延誤時,如在未及時糾正組織低灌注和酸堿平衡紊亂、過多過快輸液、大量輸血或過量應用鎮靜劑、麻醉劑等情況下,更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7,8]。因此一旦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應迅速進行搶救,行持續心電監護,動脈血氣分析,血氧飽和度監測,凝血因子監測,肝腎功能及血電解質監測。如血氧分壓低時及時給予呼吸支持治療,必要時行氣管內插管機械通氣。行深靜脈穿刺插管放置的同時動態觀察患者心功能,若血容量不足,應加快輸血、輸液速度,血壓不宜太高,收縮壓控製在80~90 mm Hg即可。如有繼續出血,應對症止血,必要時行手術探查術。發生腎衰者可給予對症處理,必要時行持續腎髒替代治療。應在保證足夠血管內容量的同時維持內環境穩定,包括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糾正血糖,應用化痰、抑酸藥物降低肺炎及應激性潰瘍發生率,還可給予抗感染、保肝、營養心肌、補充凝血因子等對症支持治療[8]。以上搶救措施單靠產科的技術力量及設施是不能實施的,產科聯合ICU共同搶救能明顯降低孕產婦病死率。

關鍵字:大出血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