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甲狀腺麵前就一無是處了嗎?

作者:韓誌江 來源:放射沙龍 日期:17-03-11

        說起CT和甲狀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CT對甲狀腺的不利之處,比如射線輻射、碘過敏、碘劑導致放療延遲等。難道CT在甲狀腺麵前就一無是處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如果真的想了解CT的優勢,還需要先把它的不足擺出來,以後若碰到這種情況,我們盡量避開就行了。所謂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

        詳細解讀——不足

        ①彌漫性病變盡量避免CT檢查,如合並橋本甲狀腺炎,尤其是程度較重的患者。

        甲狀腺濾泡內儲碘,故CT平掃呈高密度。如果存在瘤體,瘤體同樣破壞濾泡儲碘而呈相對低密度,這時,彌漫性病變和腫瘤就是真假孫悟空難以辨別了,甚至有可能漏掉1.0cm以上的腫瘤。所以對於這部分患者,相沙強烈建議進行超聲隨訪和監測,除非臨床懷疑頸部淋巴結轉移,或想通過CT評估橋本甲狀腺炎對氣管等結構的壓迫情況。

        ②微小病變(直徑<1.0cm)。

        CT軟組織分辨率較低,易漏掉較小的病變,尤其是密度不均勻減低的甲狀腺患者。經常有朋友問我,說他的親友有一個亞厘米的甲狀腺結節,是否需要做CT檢查?大多數情況下,我會建議他不要做CT,除非是懷疑頸部淋巴結轉移或周圍結構浸潤。高頻超聲可以發現1~2mm以上的結節,甚至能夠對其作出比較精準的診斷,且沒有輻射和造影劑的影響。因此在這種情況下,CT實在沒有必要去和超聲爭風吃醋。

        ③碘對比劑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碘對比劑應用後,會造成131I治療延遲。

        用碘對比劑主要有兩個不足,其一是過敏風險,其二是碘劑應用後會導致放療延遲,延遲時間隨不同文獻而異,主流觀點是2個月。不過,這兩個方麵並非是CT的絕對禁忌症,若腫瘤很大,周圍廣泛侵犯或者頸部廣泛轉移的患者,則需要CT或MRI來進一步詳細評估。畢竟充分的術前評估,總比二進宮手術強得多。雖然應用造影劑後,131I治療會延遲2個月,但咱看看國內放療科的實際情況,按著常規排隊需要至少3~6個月。不過缺點就是缺點,我們必須客觀地麵對,能夠避免就盡量避免。

        ④診斷結果不可靠性。

        國內、外大部分醫務人員對甲狀腺CT價值的認識還存在很大偏頗,原因很簡單,就是CT本身對甲狀腺病變的診斷存在一些不足,再加之我們沒有去大規模實戰和總結,經驗遠不及超聲,如同鋼槍當燒火棍用!對於CT自身而言,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經驗越少診斷水平越低,診斷水平越低,臨床醫生對放射人和CT的依賴就越低,開申請單就越少,我們的經驗就會更少,這就是診斷結果不可靠性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我們能夠把診斷水平明顯提高,診斷的不可靠性自然就小多了。更客觀的說,診斷結果的不可靠性並非單純是CT機的事,而是CT機和放射人共同的事。

        簡單歸納——優勢

        ①胸骨後病變:胸骨遮擋,超聲很難全麵顯示病變以及病變與周圍結構關係。

        ②體積較大病變(3.0cm以上):病變一旦較大,超聲很難同平麵完整性顯示瘤體,即使通過全景成像顯示,但其分辨率也大打折扣。

        ③疑為惡性腫瘤包膜及周圍侵犯:CT,尤其是多平麵重建可以更好的顯示病變與周圍結構的關係,為術式的製定提供重要的參考。

        ④疑為頸部淋巴結轉移:尤其是中央組、上縱隔組和咽後組淋巴結,這是超聲的弱勢板塊。

        ⑤粗大鈣化為主結節,孤立性粗鈣化結節和厚壁環形鈣化結節:這些鈣化會引起嚴重的聲衰,從而掩蓋病變的真實大小和回聲。打個比方,牆壁外麵可能是充滿陽光的海灘,也可能是兩軍對壘的戰場,你能通過手電筒照牆壁給辨別出來嗎?

        ⑥無操作者依賴性: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畢竟工作三個月的超聲科醫生能夠和操作三年的醫生留相同的圖嗎?三年工作經驗的醫師能和三十年工作經驗的老專家比嗎?但CT的掃描並不受操作者的影響。

        也許很多人想將超聲、CT、MRI和核醫學分個高低上下,來個甲狀腺影壇論劍!但實際上,無論是CT也好,還是超聲也罷,目標都是一致的——為臨床醫生服務,為患者服務。所以,不存在哪個檢查最厲害,而應該是哪個檢查最優,更能為患者服務!

關鍵字:CT,甲狀腺麵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