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散步嗎?這也許與你居住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有關。
Adriana Zuniga-Teran博士在亞利桑那大學公共政策中心從事博士後的研究。同時作為一名建築師,Zuniga-Teran對於建築環境,尤其是鄰居對我們健康以及生活水平的影響尤為關注。
她設計了四種不同的居住環境類型,希望了解這些不同類型的居住環境對於居住者的身體活動程度的影響。通過一種叫做"活動力模型",她將九種不同的因素:鄰居親近程度,土地使用情況,人口密度,交通安全性,監視情況,停車情況、居住經驗、綠化麵積以及居民區等等。
她將自己的首次發現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雜誌上。
那些與傳統型鄰居居住在一起、周圍有較大商業區的居民散步的程度最高。而那些生活在郊區的人則精神舒適程度最高。那些生活在封閉的小區的人則會因為擔心犯罪的問題而拒絕出門,不管周圍的鄰居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群居型小區裏生活的居民與他們的鄰居的互動最為頻繁,這些地方通常會有保留性的綠化地,同時也會有公用的停車場或遊泳池等公共設施。
通過對生活在所有不同類型環境中的居民進行問卷調查,作者發現生活在傳統型小區,例如距離商店或參餐館較近的人散步的幾率最高,不管是出於娛樂或交通的目的。然而,他們的精神狀態卻最差,對居住環境中的安全情況最為擔心。
對於生活在密度較低的郊區環境中的人來說,他們的精神狀態最好。這與此前的假設存在矛盾。針對這一現象,Zuniga-Teran認為經濟收入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最大。"郊區有大量的樹木,這樣的自然環境會給人們帶來很多好處。僅僅觀賞風景就能夠放鬆心情,而且也避免了城市中噪音的幹擾"。
尤為奇怪的是,1990年興起的封閉性的小區並不會給人們帶來額外的安全感。這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安全的定義已經發生變化,並且更加注重生活環境的舒適度。
總之,強迫自己出門走動並不會帶來精神上的快感,而將自己封閉在小區中也不會覺得安全。因此,郊區這種既安逸又方便的居住環境能夠為人們帶來最佳的活動與休閑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