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明基因互作模式或可幫助預測個體患病風險

作者:佚名 來源:生物穀 日期:17-03-02

        近日,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數千個相關的酵母細胞進行詳細分析發現,當很多基因都能夠調節單一特征時,其通常會在一個大型的網絡中共同協調發揮作用,理解這些基因的作用模式或許就能夠幫助有效預測個體機體的遺傳組成如何影響機體的特征表現,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

        如今研究人員可以在數天之內對個體機體的完整基因組圖譜進行繪製,而且遺傳學研究的最大瓶頸也不再是尋找個體間DNA差異的問題了,相反研究者所麵臨的最大挑戰卻是鑒別出影響機體單個細胞或整個有機體功能的數百萬個差異,以及理解這些功能差異發生的原因。假設不同基因所產生的效應是相互獨立的情況下,研究人員通常會每次對一個基因突變進行研究,如果這樣的話,研究者希望能夠鑒別出單個最重要的基因突變,並且利用相應的結果來有效預測個體患病或者遭受藥物副作用的風險。

        研究者Simon Forsberg博士表示,如今很多公司都能夠提供基於DNA的服務來進行譜係研究尋找“親戚”,但我們希望未來能夠根據基因特性來預測個體機體的特征,比如人們可以進行療法定製,同時醫生也能夠給予個體一些關於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建議。

        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對成千上萬個遺傳特性不同的酵母細胞進行DNA以及特性的詳細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基因而言在一起協同發揮作用非常正常,一旦我們知道某些基因的作用方式,相關信息或許就能夠被用來深入理解這些基因在調節機體特性的重要性,同時還能夠通過細胞的遺傳組成來幫助預測單一酵母細胞的特性表現。研究者Carlborg說道,毫無疑問,很少有遺傳學家會認為,單個基因突變會對所有個體產生相同的效應,但如今我們就有可能通過收集大量足夠的實驗性數據來調查單個基因所產生的效應的重要性。

        研究者發現,很多基因實際上都會在一個大型網絡中互相協作,尤其是一些充當“主要調節子開關”的基因,當其功能被關閉後,基因網絡中其它的基因突變就不會對機體特性產生任何影響了。一些基因的效應或許會完全依賴於網絡中其它基因的功能;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在很多情況下,通過闡明單一基因的效應或許很難預測其對機體整體的影響。

        最後研究者Carlborg表示,我們希望本文研究能夠幫助其它科學家對來自人類、植物以及其它動物的遺傳學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解釋,如果我們不考慮基因互相協作發揮功能的方式的話,那麼理解這些基因所帶來的效應或風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未來,研究人員想通過更為深入的研究,來理解如何利用DNA信息來預測個體患病或遭受藥物療法所帶來的副作用的風險。

關鍵字:基因互作模式,個體患病風險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