頰部脂肪墊的解剖及臨床應用進展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誌 日期:17-02-16

頰部脂肪墊(buccalfatpad,BFP)作為麵頰部重要的解剖結構,無論是在口腔頜麵損傷的修複中,還是在麵部輪廓的改善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對BFP的解剖及臨床應用的文獻回顧綜述如下。

1

1.1解剖結構

早在1732年,有學者就指出BFP是麵部一個獨立的解剖結構,但那時人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BFP的組織學特性,而僅僅將其看成是一團腺體組織。法國解剖學家FBichat在1802年首次認清了BFP的實質是一團脂肪組織的事實,因此,BFP又稱“bichat'sfatpad”。自此以後,許多解剖學家從功能、胚胎學、咬肌間隙的關係及臨床應用等各個方麵對BFP進行了深入且細致的研究。

2002年,HMZhang等在對11具屍頭進行精細解剖研究後,詳細闡述了BFP的解剖結構及其血液供應來源,並分析了BFP在美容領域的應用前景。HMZhang等認為,BFP分為前、中、後3個葉,每一個葉都被完整的被膜所包裹,每一個葉都借助2~4根韌帶固定於周圍的骨性結構表麵。前葉呈三角形,位於顴骨下方,向頰肌前方、下頜骨,以及上唇方形肌和顴大肌深麵延伸。前葉包含大量纖維組織,將其分隔成若幹小塊,其以疏鬆結締組織與中葉和後葉相連,借致密結締組織與後葉共同在腮腺開口周圍與頰黏膜相連接;中葉呈膜樣,成人的較薄,兒童較肥厚;後葉位於咬肌間隙內,向上延伸至眶下裂及顳肌周圍的空隙內,下至下頜骨體部上緣,向後至顳肌肌腱前緣。由此,後葉形成了頰突、翼突、翼齶突及顳突。其中頰突是位置最低且最為表淺的部分,其大小直接影響麵部的輪廓。

1.2功能

BFP並不完全位於頰部,而其主要功能是墊襯填充於咀嚼肌和周圍的骨性結構之間,有利於咀嚼肌的滑動。BFP的各個葉向鄰近的組織間隙中延伸,對周圍的血管神經束起到包繞保護的作用。對於兒童來說,BFP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輔助吮吸動作的發生。近年來,有學者展開了對

BFP脂肪組織構成的研究。眾所周知,脂肪組織有白色脂肪(whiteadiposetissue,WAT)和棕色脂肪(brownadiposetissue,BAT)。新生兒體內含有大量的BAT,將能量以熱能的形式釋放,以維持子宮外的低溫環境。隨著年齡的增長,BAT逐漸由WAT所替代,成為儲存能量的組織。以往研究表明,BAT組織與肌肉組織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含有大量的線粒體,通過氧化磷酸化作用消耗能量,且在寒冷條件下有適應性生熱作用。

WAT受甲狀腺激素等內分泌激素的調節,與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聯。兩種脂肪組織在組織學形態、影像學表現,以及功能方麵都有很大的差異。2014年,SPonrartana學者通過MRI手段對32例新生兒及嬰兒進行了掃描檢查,並對2例死亡病例進行屍檢取出BFP行組織學檢査。MRI顯示,新生兒(出生1~30d)最初的BFP的脂肪分數較低,代表其含有較多的BAT。而在出生1個月以上的嬰兒組,脂肪分數升高,意味著WAT含量的增加。同時,組織學檢査結果與MRI結果相吻合。這個結果讓人聯想到一個假說,也許存在於BFP中的BAT可以幫助咬肌保持一定的溫度,促使咬肌啟動特定的產能係統,從而完成吮吸的動作。

2

諸多的臨床現象和近年來的眾多實驗研究結果均提示我們,脂肪組織並不是一個單一的能量代謝器官,而更是一個內分泌器官,其與體內循環中的激素分子相互作用,從而對機體的功能進行調控。

2.1與糖皮質激素關係

糖皮質激素(皮質醇)由腎上腺皮質產生。在腎髒等一些鹽皮質激素的靶器官中,皮質醇被滅活而成為皮質酮;在WAT組織和一些外周組織中,皮質酮被激活而形成皮質醇。應用合成或天然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會出現Cushing綜合征,根據這個現象,人們發現皮質醇會作用於WAT,產生一係列的效應。MUssig等將正常人群和肥胖人群血液中的皮質醇含量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皮質醇含量與肥胖程度並無相關性。因此,血漿中的皮質醇濃度並不能視為誘導肥胖發生的標記物或影響因素。

在WAT和一些外周組織中,皮質酮通過11p-羥類固醇脫氫酶1(11β-HSD1)的激活而成為皮質醇。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該酶也會出現反向催化的效應。通過轉基因手段使11P-HSD1在WAT中過度表達,結果是小鼠腹部脂肪堆積並且出現一係列的代謝失調,如胰島素抵抗和血壓升高;給予維斯塔爾大鼠(wistarrat)高脂飲食,11β-HSD1的表達在皮下脂肪組織中高於內髒脂肪。並且11β-HSD1的表達與脂肪堆積程度和胰島素抵抗都有相關性。

對於該酶作用於腹型肥胖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其與動物實驗的理想結果不盡相同。2002年的一項臨床試驗得出了女性誌願者網膜中的11β-HSD1與其體質量指數無相關性的結果;同時,研究者發現,內髒脂肪和皮下脂肪的樣本中11β-HSD1的表達是相近的。近期研究也發現,無論是嚴重肥胖的女性(有或沒有代謝綜合征),還是纖瘦的女性,她們的11β-HSD1含量差異並無統計學意義。肥胖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其體質量下降後體內的11β-HSD1含量下降。這暗示我們,11β-HSD1的調控通路可能依賴於脂肪組織內部的因子。這些研究結果提示我們,11β-HSD1對於肥胖的調節是通過其他因子而產生的,或者是通過更加複雜的過程而進行調控。

2.2與甲狀腺激素的關係

以往的學者通過研究證實,少於10%的肥胖患者患有甲狀腺肥大,T3、rT3、TSH維持在正常水平。過量食物攝人導致總T3水平升高,rT3下降;反過來,高卡路裏飲食導致T3被抑製,使rT3升高以及皮質醇升高。但是,對循環甲狀腺素的測量並不是一個確定的手段衡量其甲狀腺功能與肥胖發生的關係。T3是甲狀腺核受體(TRα andTRβ)的配體,TRα and TRβ是調節基因通路的轉錄因子。盡管TRα和TRβ都是在脂肪合成過程中表達,但其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並未被我們真正認識。TRα在皮下和內髒的WAT中表達,也在腦、骨骼肌、腎髒等組織表達。2009年,MNannipieri發現,纖瘦的患者與肥胖的患者比較,其皮下TRa表達量輕微增加,而且,隨著體質量的減輕可導致TRα表達增高70%;研究者推測,這可能是其機體代謝能力增強的結果。TRβ在白色脂肪、棕色脂肪以及腎髒、肝髒、腦、心等組織中都有表達。在WAT中,TRβ僅在脂肪形成過程中短暫表達。其表達可被T3誘導,被PPAR7拮抗。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在WAT和BAT中,TRβ具有介導適應性產熱和選擇性結合配體的功能,能預防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發生。

2.3與其他激素的關係

除外上述兩大類與代謝相關的重要激素外,脂肪組織與雌激素、維生素A等分子均存在相互作用,參與調節機體代謝、脂肪分布等眾多方麵的功能。

3

3.1修複口腔頜麵部缺損的應用

3.1.1修複齶部缺損

齶瘺是齶部手術後常見的並發症,因缺少原有組織,加之術後出現組織的纖維化和瘢痕化,所以齶裂的關閉是臨床醫師的一大難題。Grsbe等對2005-2010年24例接受BFP修複的III型齶裂(匹茲堡齶瘺分類方法)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發現,受區在4周充分上皮化,供區愈合良好,無影響外觀及功能的並發症發生。表明BFP在治療齶裂患者中有著顯著的優勢,並且可以擴大其應用範圍。Ashtiani等認為,在修複齶瘺時,先以局部翻轉黏膜瓣關閉鼻層缺損,再將BFP作為口內襯裏,可以達到良好的修複效果。BFP對於修複位於聘部中後方2/3處的小於20mm的缺損是簡單安全的方法,而對於齶前部的缺損治療方法仍需進一步研究。

2013年,YWeimin等應用帶蒂BFP組織瓣修複惡性腫瘤切除後遺留的齶部缺損,其修複缺損麵積為2.5 cmx3.0 cm~4.0 cmx4.8 cm。術後組織辦成活良好,3周完成上皮化,無切口裂開發生,且術後的放射治療並未對上顎重建造成影響。DeCastroCH及同事也首次提出了用遊離頰脂墊作為修複齶部缺損的組織材料,但其結果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3.1.2修複口鼻瘺及口腔上領竇瘺/口腔上頜竇交通

目前,修複口腔上領竇瘺或口腔上頌竇交通的方法,常常選用瘺口附近的頰部組織瓣局部轉移來關閉瘺口。PEgyedi在1977年首次報道其應用帶蒂BFP瓣修複口腔-上頜交通及口-鼻交通,並在BFP外層再以斷層皮片覆蓋,術後效果良好。其後,大量學者應用該法修複口鼻瘺/口腔上頜竇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Nezafati等對比應用頰黏膜瓣(對照組)及帶蒂BFP瓣(實驗組)修複口腔上領竇交通的病例,發現實驗組術後腫脹和疼痛情況相對較重,且在1個月之內,實驗組的張口度不及對照組,1個月後兩組無明顯差異。盡管這樣,術後早期腫脹和疼痛的程度仍在患者的接受範圍之內,由此認為不管是I期手術,還是其他術式修複失敗的手術,帶蒂BFP瓣都是一個較好的選擇。Meyer等也表示,帶蒂BFP瓣適用於其他皮瓣製瓣困難或其他皮瓣曾治療失敗的情況。

PEgyedi(1977年)主張在修複手術時,BFP外層最好移植斷層皮片覆蓋,必要時還需要頰部組織瓣轉移覆蓋。但後來有學者經過臨床觀察後認為,BFP暴露在口腔環境下經過3~6周即可達到完全的上皮化,已無需外層的被蓋。而對於瘺口較大且BFP體積不足的患者,或在手術分離BFP瓣時造成BFP穿透性損傷時,Jain和Candamourty等建議在用帶蒂BFP辦覆蓋缺損之後,其外層再以局部頰部組織瓣覆蓋,是較好的備選方案。近年來,也有學者將內窺鏡引入到修複口腔上頜竇瘺的手術中,這種術式對於慢性鼻竇炎的患者來說,一次性達到術中引流且封閉瘺口的良好效果,最重要的是減輕了患者的負擔。

3.1.3修複上頌骨和顱底缺損

由於帶蒂BFP組織瓣易獲取、易成活、易轉移的特點,已被廣泛用於修複各種原因造成的口腔周圍骨缺損,且大量的臨床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來,各國學者們在對BFP解剖深人研究的基礎上,又將帶蒂BFP組織瓣應用於新的領域。Peftarrocha-Diago等將帶蒂BFP組織覆蓋於上頜骨後方口腔種植體周圍的移植骨表麵,提高了口腔種植物的成功率。Markey等對5具屍體的解剖研究證明,帶蒂BFP組織瓣具有三重血液供應,可以用於修複蝶鞍部及斜坡部位的缺損;對於經鼻內鏡下鼻旁竇及腹側顱底病灶切除術後的顱底缺損,可應用帶蒂BFP組織瓣進行修複,並建議將帶蒂BFP組織瓣作為鼻中隔皮瓣的代替皮瓣。但仍需更大樣本以及長期的隨訪來支持該結論。

3.2作為顳下頜關節成形術後骨間隙的插入物

為達到消滅死腔、防止血腫、改善關節活動的目的,有學者%28]將帶蒂BFP瓣插人至顳下頜關節成形術後遺留的骨間隙中;Gaba等對15例患者的20個關節應用該術式治療,並分別於術後6、12個月行MRI檢査,有65%患者的MRI中可見BFP影像。同時對接受該術式患者與接受常規術式患者的隨訪結果進行評價,前者疼痛感更輕微,且張口度更好。因此認為,帶蒂BFP瓣是顳下頜關節成形術後理想的插補物。Bansal將超聲應用於術前對BFP體積的測量,表示在術前掌握BFP的體積,可提升手術的準確性,且對術前製定關節切除方案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BFP因其血供豐富,蒂部較長,在保持其外被膜完整的情況下,一般很少發生壞死。基於對帶蒂BFP瓣蒂部保護的考慮,在牽拉BFP填充缺損時,應注意觀察同側頰部皮膚是否有局部凹陷出現。凹陷是BFP頰突部被過度牽拉的標誌,如不加注意而繼續牽拉會破壞蒂部血運至組織瓣壞死發生。

3.3麵部輪廓改善中的應用

BFP的頰突解剖位置表淺,因此,其對下麵部的輪廓也有一定的影響。2002年,HMZhang等詳細闡述了BFP各部分結構是如何與周圍組織相互作用而影響麵部輪廓的,以及如何通過對BFP各部分結構進行處理來達到改善麵部輪廓的目的。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通過將BFP頰突部分切除來改善頰部肥大。

近年來,因人們對瘦臉的需求增加,學者們將BFP部分切除手術與其他的手術方式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矯正“圓臉”,達到下麵部的塑形效果。如A型肉毒毒素注射咬肌、麵頰部脂肪抽吸等。也有學者通過口內的同一個切口進行BFP的部分切除,並將咬肌從其附著的骨麵上適當剝離,術後瘦臉效果十分明顯Khiabani等利用帶蒂BFP瓣作為豐滿顴部的填充材料,采用口內切口聯合下瞼近瞼緣切口的方法,將帶蒂BFP瓣折疊並懸吊於顴部,以改善顴部的輪廓。他對13例因外傷或骨折致單側顴部形態不佳的患者進行了治療,術後填充組織吸收率較低,未發生嚴重的並發症,效果良好。

作者認為,PBFP(帶蒂頰脂墊組織瓣)與遊離脂肪組織移植比較,更易成活,其對於輕中度外傷後改善顴部形態是一良好的填充材料。但作者認為,該術式更宜作為顴部或鼻部假體置人及全麵部骨折修複手術等的輔助操作,而不宜作為獨立的手術進行操作。

次年,Hemtadez-Alfaro等針對帶蒂BFP瓣填充顴部術後的吸收率進行了前瞻性研究。其應用錐形束CT,對移植後第1個月和第12個月BFP的體積變化進行了精確測量,且對術後並發症及患者的滿意度進行了調查;術後1年時,填充部位與術前相比較,體積增加了3.52%。可見,利用BFP作為填充材料,術後填充效果滿意,並發症少,患者的滿意度高,且BFP本身體積相對穩定,是較好的組織填充材料。

總之,BFP因其解剖位置特殊,且毗鄰口腔、顴弓、下頌骨等結構,具有獲取簡便、切口隱蔽、血運豐富等特點,已經成為修複毗鄰結構缺損的重要組織來源。同時,目前針對BFP的手術操作也是改善麵部輪廓的重要手段。BFP在臨床上已被廣泛應用,相信其一定會有更多的用處有待我們去發掘。

關鍵字:頰部脂肪墊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