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疫情不再是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作者:趙熙熙 來源:中國科學報 日期:16-11-22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1月18日在瑞士日內瓦總部宣布,寨卡病毒及其並發症(包括出生缺陷和暫時麻痹)——在短時間內不會消除。由於這種疾病需要一種長期策略加以應對,因此該組織決定終止對於其“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的定位。

        WHO突發衛生事件規劃部門負責人Pete Salama表示,此舉並不意味著將寨卡病毒及其並發症降級。Salama說:“我們並不是要降低應對寨卡疫情的重要性。通過將它作為一個更長期的工作計劃的一部分,我們想要說的是,寨卡如果紮下根來,那麼WHO的響應就會紮下根來。”

        WHO當天在召開第五次關於寨卡疫情的緊急委員會會議後宣布了這一消息。WHO秘書處在會議上通報了寨卡病毒地域傳播、病毒與小頭症和其他神經係統病變的關係、性傳播寨卡病毒等最新情況,巴西、泰國和美國等三個國家的代表介紹了各自國家的病毒傳播狀況和防控措施。

        委員會表示,科學研究證實了寨卡病毒和小頭症間的關聯,但關於病毒本身及其引發的其他後果仍需要進一步科學研究來證實。

        Salama指出,寨卡病毒持續傳播,所有埃及伊蚊流行的國家都麵臨病毒本地傳播的風險,然而就兒童及成人神經係統並發症的管理、家庭規劃與女性生育、長期與係統研發議程等關於寨卡病毒的長期議題需要數年才能解決,並需要可持續的資金予以支持。

        WHO總幹事陳馮富珍在今年2月宣布,大量患有小頭症的出生嬰兒與寨卡病毒在巴西的暴發有著密切關係,因而將其視為突發衛生公共事件。這一PHEIC聲明使得WHO及其合作夥伴能夠采取快速行動,以便更好地了解這種病毒與觀察到的嚴重出生缺陷數量增加之間的關係。

        從那時開始,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認為,寨卡病毒確實能夠引發一係列出生缺陷以及在成人患者中引發神經係統並發症。但仍有一長串的問題沒有得到解答——科學家不知道這種疾病多長時間會導致嚴重的並發症,他們同時不知道某些輔助因素,例如其他病毒、遺傳因子或環境因素是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他問題則仍然是關於這種疾病如何傳播——無論是通過埃及伊蚊傳播,還是直接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

        WHO最新寨卡疫情報告顯示,自2015年起,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已報告出現寨卡病毒傳播,分布在美洲、亞洲、非洲和歐洲,其中巴西、哥倫比亞等國的疫情最為嚴重。有28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與寨卡病毒相關的小頭症及其他神經係統病變。絕大多數寨卡病毒感染者症狀溫和,與登革熱等疾病症狀類似。

        寨卡突發事件委員會主席David Heymann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種疾病仍將在埃及伊蚊存在的地方繼續傳播。Heymann指出,這一懸而未決的問題需要長期的、整合的研究,通過成立一個技術谘詢小組以協調世界各國的響應,WHO和它的合作夥伴能夠做得更好。寨卡病毒“現在必須像其他傳染病一樣處於WHO的管控之中”。

        寨卡病毒1947年首次在非洲被發現。此後該病毒的活動一直比較隱匿,僅在赤道周圍的非洲、美洲、亞洲等地有寨卡熱散發病例。在2015年巴西暴發寨卡熱疫情前,該病僅大規模流行過兩次,其中一次是2013年至2014年間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發生寨卡熱疫情。

關鍵字:寨卡疫情,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