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發布了第14版致癌物報告(14th Report on Carcinogens),納入了7種新的物質。此次更新後,共有248種物質被列為致癌物。
新增加的7種物質分別是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鈷和鈷化合物以及與人類癌症相關的5種病毒。這5種病毒具體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人類嗜T細胞病毒-1型(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1,HTLV-1)、Epstein-Barr病毒(EBV)、Kaposi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以及Merkel細胞多瘤病毒(MCV)。
總體來說,這五種病毒與超過20種不同類型的癌症有關。
HIV-1:
HIV病毒攻擊的是人體免疫係統,會導致艾滋病。免疫係統變弱被認為會增加人類患多種癌症的風險,包括非霍奇金和霍奇金淋巴瘤、肛門與生殖器癌症、Kaposi肉瘤、肝癌等。
HTLV-1:
人類流行病學研究和分子研究表明,HTLV-1會導致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adult T-cell leukemia-lymphoma)。
EBV:
EVB是一種皰疹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事實上,這是一種常見病毒,感染著世界上超過90%的成年人。大多數的人感染EBV會保持健康,沒有病症。在某些情況下,EBV會導致傳染性的單核細胞增多症。研究表明,EBV會導致4種類型的淋巴瘤和2種類型的上皮癌。
KSHV:
KSHV主要是通過唾液傳播,也可以通過性接觸、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研究表明,KSHV與多種癌症相關,包括Kaposi肉瘤和2種罕見的淋巴瘤。
MCV:
MCV是存在於皮膚上的常見病毒,很少產生症狀或導致癌症。研究表明,這一病毒會導致Merkel細胞癌。
鑒於全球約有12%的人類癌症可能歸因於病毒,並且現在還沒有可用於以上5種病毒的疫苗,因此,降低感染的預防策略更為重要。
這一最新版的報告鑒定出了多種不同類型的環境因素(統稱為“物質”),包括化學品、傳染性病原體(如病毒)、物理因子(如X-射線和紫外線輻射)、化學物質混合物(mixtures of chemicals)等。
需要注意的是,納入報告的這些物質預示著癌症風險,但本身並不意味著一個物質或者一種病毒就會導致癌症。許多因素影響著一個人是否會患癌症,包括個體對物質的敏感性、接觸的數量和持續時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