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號稱“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在美國揭曉,其中,對諾獎具有較強指向性的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和臨床醫學研究獎獲獎者如下:
1、基礎醫學研究獎
獎項得主:William G. Kaelin;Jr;Peter J. Ratcliffe;Gregg L. Semenza
獲獎內容:人與動物對氧氣含量的細胞感知機製
2、臨床醫學研究獎
獎項得主:Ralf F.W. Bartenschlager;Charles M. Rice;Michael J. Sofia
獲獎內容:丙型肝炎的“複製子”係統及其藥物研發
點評:拉斯克獎在預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方麵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從拉獎與諾獎的獲獎間隔時間來看,同年獲獎的概率最高,本次公布的拉斯克獎有較大概率獲得今年的諾獎,解讀今年的拉斯克獎對把握2016年的諾獎行情具有重要意義。
拉斯克基礎醫學獎與諾獎的重合率高達49%,值得重點關注。今年的基礎獎內容是“人與動物對氧氣含量的細胞感知機製”。氧氣是一切需氧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生物體存在感受氧氣濃度的信號識別係統是生命最基本的功能。本次獲獎的三位科學家闡明了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含量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的信號機製。缺氧誘導因子(Hif)是低氧相關基因的轉錄因子,其含量與氧濃度高度相關。正常細胞中,VHL蛋白(pVHL)在有氧條件下可降解Hif1α,而在低氧條件下,羥化反應無法完成,脯氨酸羥化酶無法發揮作用,羥化後的Hif片段與pVHL的結合由於氧氣依賴也無法完成,最終導致Hif泛素化水解的失效,使Hif在細胞內積聚,促使各種應對低氧的基因表達,從而在腫瘤發生、血管增殖、無氧代謝等細胞基本代謝調節中發揮關鍵作用。低氧環境易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例如腫瘤、心肌梗死、中風和外周血管疾病等,這一信號機製的發現對未來相關疾病的藥物研發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已有研究顯示,HIF能夠通過VEGF誘導腫瘤血管生長。
今年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涉及重要抗丙肝藥物“索非布韋”及“Harvoni”(索非布韋複方、丙2代),超出先前預期。全球每年有1.3-1.7億人感染丙肝病毒,導致肝衰竭及肝癌的概率約為15-30%,每年死亡病例超過35萬,在該藥發明之前,丙肝的感染幾乎無藥可治。索非布韋的誕生基於丙肝病毒的“複製子”係統,由Pharmasset公司開發(2012年被吉列德公司收購),於2013年12月經FDA批準在美國上市。2015年,“索非布韋”及“Harvoni”全球銷售額合計191.4億美元,成為藥物市場的超級重磅炸彈。索非布韋在美國的銷售價格為84000美元/療程,在英國大約為57000美元,由於價格過於昂貴,市場亟待其仿製藥的誕生。雖然該藥目前尚未進入中國市場,但國內廠商早已蠢蠢欲動,海正、華海、科倫、萬邦等公司均已獲批開展臨床試驗。6月28日,吉利德最新抗丙肝藥物Epclusa(丙三代)獲得美國FDA批準用於治療1-6型丙肝,有望對前兩代藥物形成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