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一項研究顯示,當重症監護病房(ICU)內患者出現譫妄時,在常規應用氟呱啶醇治療基礎上,加用卡巴拉汀不縮短譫妄持續時間,且增加患者死亡率。論文於2010年11月5日在線發表於《柳葉刀》(Lancet)雜誌。
研究計劃於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間納入被診斷為譫妄的ICU患者(≥18歲)440例,並隨機(1:1)分為加用卡巴拉汀組[在常規氟呱啶醇治療基礎上,從加用1.5 mg bid卡巴拉汀開始,逐漸加量,到第10天至最大劑量(6 mg bid)]和安慰劑組。在卡巴拉汀組和安慰劑組分別納入54例和50例患者後,因前者死亡率(22%,12例)顯著高於後者(8%,4例,P=0.07),試驗數據安全管理委員會(DSMB)建議提前終止試驗。與安慰劑組(3.0天)相比,卡巴拉汀組患者的中位譫妄持續時間更長(5.0天,P=0.06)。對已入組患者隨訪至90天時,卡巴拉汀組與安慰劑組分別有18例和11例患者死亡(見圖和表)。
■述評 加拿大邁鬆內夫羅斯蒙特醫院 斯可洛比克(Skrobik)
作為一種膽堿酯酶抑製劑,卡巴拉汀常被用於治療出現譫妄的卒中或阿爾茨海默病(AD)老年患者。有生物學假說認為,膽堿能傳遞不良將引起或加重譫妄,本試驗即以此為理論依據。但因卡巴拉汀增加患者死亡率、延長譫妄持續時間並加重譫妄症狀,在DSMB建議下,該試驗被提前終止。
本研究有兩點值得關注。其一,學術期刊傾向於發表提示有顯著療效的研究結果,然而,結果為陰性的研究對於未來研究的警示作用不可忽視;其二,作為一種發病率及死亡率均較高的疾病,譫妄的藥物治療手段尚非常有限,而本試驗對於其中一種藥物進行了詳細研究。
目前,關於ICU患者譫妄的發生率,各報告間差異較大(自低於10%至80%不等),可能與其評估手段少且不同方法評估結果差異較大有關;而關於其危險因素、自然病程和發病機製的研究亦較少。
ICU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用藥情況(如大量使用鎮靜劑等)具自身特點,其所發生的譫妄狀態與老年AD或卒中患者不同,基線時的認知功能狀態也不同。另外,神經激素傳遞及對藥物的反應亦存在個體差異。這些可能是本試驗中卡巴拉汀對ICU患者無效的原因,但更加全麵的解釋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