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證據顯示,社會支持對精神健康具有保護效應,一方麵通過社會關係直接發揮作用,另一方麵則通過對應激情境的緩衝發揮間接的作用。然而,哪些來源或類型的社會支持針對抑鬱的保護效應最強,或在某個特定人生階段最為重要,目前尚不清楚,而單純的一句“社會支持係統完善”的臨床意義並不十分明確。
一項7月21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精神病學雜誌》(IF 7.060)的係統綜述中,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一組研究者係統檢索了PubMed Medline、ISI Web of Science及PsycINFO中的相關研究,旨在總結不同類型的社會支持在不同人生階段中對抑鬱症/抑鬱症狀的保護效應。入組標準包括原創研究、針對一般人群、基於個體水平、對相關性進行了定量(風險比、比值比)等,針對特定人群的研究被排除在外。
文獻檢索策略(Gariépy G, et al. 2016)
研究者從最初的25 157項結果中選出99篇文章,涉及100項研究,其中三分之二為橫截麵研究,三分之一為縱向研究,涉及504 966名個體。研究來自美國、歐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主要發現如下:
兒童及青少年(8-20歲,31項研究)
▲ 社會支持與無抑鬱症/抑鬱症狀顯著相關(彙總比值比[OR]= 0.20, 95% CI 0.19-0.20),相當於社會支持可降低80%的抑鬱症/抑鬱症狀風險;去除低質量研究對彙總OR無顯著影響;
▲針對具體性別的研究中,女孩受社會支持保護的結果最為一致(11/11項研究),而男孩的一致性則相對較差(8/11項研究);
▲保護效應最為一致的社會支持來源為父母(80%的研究得到陽性結果)、老師(86%)及家庭(86%),而朋友(56%)和總體感知到的支持(33%)一致性較差;
▲對於女孩而言,父母和家庭支持尤其重要(80%),而在男孩中則不突出(40%)。
青壯年(36項研究)
▲使用二元結果的研究中,社會支持對抑鬱具有顯著的保護效應(彙總OR= 0.74, 95% CI 0.72-0.76);去除低質量研究對彙總OR無顯著影響;
▲針對具體性別的研究中,得到陽性結果的女性及男性研究比例分別為86%和80%;
▲保護效應最一致的社會支持來源包括配偶(100%)、家人(88%)、朋友(73%)及子女(67%);相對一致的社會支持類型包括情感支持(75%)及幫助性的支持(67%)。
中老年人(≥50歲,33項研究)
▲使用二元結果的研究中,社會支持對抑鬱具有顯著的保護效應(彙總OR= 0.56, 95% CI 0.55-0.57);去除低質量研究對彙總OR無顯著影響;
▲針對具體性別的研究中,男性結果更為一致(6/6項研究),而女性的一致性相對較差(5/7);
▲保護效應最為一致的社會支持來源為配偶(100%),其次為朋友(83%),而來自子女(50%)和家庭(36%)的結果則不甚一致。
研究者指出,本項研究提供了有關社交支持對抑鬱的保護效應的最為全麵的文獻回顧。總體而言,社會支持對抑鬱的保護作用在各個年齡段中高度一致,但人生不同階段保護效應最強的社會支持來源則有所不同:對於兒童而言,父母的支持可能最為重要,而長大成人之後,配偶的作用即得以凸顯。
然而,本項分析所納入的均為歐美研究,與東方國家存在文化差異(如子女對老年人的支持),可能影響結果的外推性;加之社會支持測量手段的異質性及反向因果偏倚的影響,未來仍需開展更多的研究,以指導醫師及政策製定者開展更富針對性的幹預措施。